文穴书评|当硬科幻遇上推理……(2143字/6分钟读完)

编辑说:编辑部陆续读完了这套《星之继承者》,确实消耗了编辑部大多数时间,以至于更新滞后,好在终于有了一篇合适的书评出现,由新作者Lesnax主笔,请各位读者指正。

文/Lesnax 校对/Litcave Studio
当科幻遇到推理

从菲利普·迪克到当下备受瞩目的霍根,我们面临的是从科幻小说走向细分市场的当下。

正如小说里的杰乌伦苏人穿越回过去,成为最早的慧神星军国主义者,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征服。

对于纯粹科幻想象,如今的作品很难再出新意,无论是生物进化还是数字幻想,从《黑客帝国》开始我们就开始反思自我世界与科技世界的关系和纠葛,但是各式套路均被琢磨得异常透彻,但凡作品有些许新意都会惹来不少关注,当然还有一些慧眼独具的出版者则将目光放在了过去的经典作品上。

以此为契机,这些科幻经典才被重新挖掘出来,渐渐被大众所知。

正如科幻小说所呈现的那样,在当下,我们同样一方面对效率和资本保持着怀疑,另一方面又沉沦在对未来科技的幻想之中。但从科幻小说这一类型文学来看,无论是赛博朋克,还是外星文明,出版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上了硬科学。

从《三体》开始,科学元素远胜于文学内容(狭义)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就名正言顺地被推向来大众市场,甚至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和中国智造一起被推向海外。

读完《星之继承者》的第一部,你很难把他单纯地界定为一部科幻小说,因为它更像是一部推理小说,甚至它还有很强的文学性,虽然这种文学性不能和菲利普·迪克的软科幻作品相比,但也算是匠心独具。

比如小说将地球人描绘成从巨人伽星人手中继承了群星的智慧生命。恐怕这种设想带给读者的那种情感比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还要让人动容。

可以说,霍根一开始想写的就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文明的史诗。

这本作品1977年出版的作品将开局时间设定在2027年,似乎就在6年后的今天。

所有的谜团起源于一具月球上的人类尸体,这具尸体来源于5万年前。而这拉开了《星之继承者》三部曲宏大史诗的序幕。

其实三部曲的故事线很简单。在许久以前,太阳系里一颗名叫慧神星的星球演化出了生命,一开始在大海的生命中有草食系和肉食系。草食系通过将剧毒覆盖在体表来抵抗肉食系的猎食,由此肉食动物渐渐消亡,仅有的肉食动物沉到深海互相厮杀。而草食系生物成长起来,并最终演化出了智慧生命,即与世无争的伽星人。

为了解决慧神星的环境变化,伽星人抓来了一些地球的动植物,并利用基因科技改造了它们,并试图复制这项手术改造自身,可惜他们没能如愿,最终组织船队逃离了慧神星。

若干年后,慧神星上的地球生物开始进化,衍生出了人类,但是慧神星上却忽然冒出一批具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人类。于是正邪双方开始发生混战,最终造成慧神星的爆炸,一半成了行星带,一半成了冥王星。

幸存的慧神星人逃到了「慧神星的卫星」,即后来受到爆炸影响,被地球引力俘获的月球。他们最终被回归太阳系的伽星人拯救。好战那部分人被带到了苏恩星接受规训,成为了杰乌伦苏人,而爱好和平的人类被放到了地球,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但是杰乌伦苏人为了压制地球人,一直利用特工渗透地球的各个组织,扰乱地球的发展,用怪力乱神控制各个星球的土著,从而为自己争取准备武装、控制银河系的时间,直到地球人遇到了苏恩人,阴谋暴露。杰乌伦苏的核心队伍利用时空装置逃走,穿越到了过去的慧神星。

可以说,如果《星之继承者》删减三分之二,那么它将会是一部非常动人的推理科幻史诗。但是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作者本身的问题。冗长的对话和无聊的叙事常常将作品的发光点淹没。

这套书耗费了我近2周时间,而且好几次差点放弃。它恰巧犯了推理小说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设置完亮点之后,就一股脑儿地把对话和叙事往中间填充。

这种毫不克制的笔触很容易让读者失去耐心。

不过作为一部古早的科幻作品,它的亮点和缺点一样明显。

不知道是否是学到了推理小说的精髓,《星之继承者》同样以一具尸体开始,只不过整部小说并非以追查凶手为目的,而是试图厘清这具万年携带高科技设备的尸体的来源。

正是这具尸体贯穿《星之继承者》三部曲,并最终为读者揭开了一个宇宙的终极阴谋。

可以说不像其他系列作品一样,《星之继承者》的连贯性是极佳的。小说的第一部描绘了人类继承伽星人留下的太阳系的现状,而第二部则讲述了穿越时空与地球人相遇的伽星人。最后一部才借伽星人的口完整地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归宿,并让地球的人类揭露了杰乌伦苏人的阴谋,并让这些杰乌伦苏人又重新穿越到了过去,圆回了一开始军国主义者在慧神星突然出现的情节,同时也揭示了慧神星人在地球文明倒退的真正原因。

因此,确实如编辑所说,跳读是读这本书的最佳选择。

同样的是科幻作者,菲利普·迪克与霍根的路子完全不同,比如其代表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其实就只是一部融入科幻元素的剧情小说,以及与《星之继承者》几乎同时代的《流吧!我的眼泪》(1974)、《心机扫描》(1977),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幻小说的分野着实也明显起来。

以菲利普·迪克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中重在探索人心和世情,科幻虽然是一个外壳却也不可或缺,因为对社会的反思本身就包含着对科技的反思,后来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亦是同样的路数。
而反观《星之继承者》,它的幻想和虚构成分似乎更多一些,因为霍根往往需要描摹一个文明,由此幻想和猎奇的内容远超于对人类社会性的反思,《三体》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构建的。
如果说把菲利普·迪克视为软科幻,那么霍根的作品诚然是硬科幻,各有不少拥趸。就和推理小说界的社会派和本格派一样,如今的读者早就聪明地学会了各取所需。
总的来说,《星之继承者》三部曲在科幻小说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它的可读性打了折扣,但是瑕不掩瑜,如果是一个硬科幻的爱好者,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他。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