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即是得,得即是舍(深度好文)
舍即是得,得即是舍(深度好文)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看淡得失,不忧不惧,自在安然。
有句话说,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
那些幸福的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深知舍得的智慧。
舍去虚妄的追求,放下名利的束缚,不为得失累于心,不被执念困于情。
拿得起,放得下,方是人间自在人。
01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贪财的人,背着一大袋金子去乘船。
不料船驶到河中央时,突然刮起大风,眼看船即将被风浪打翻,船夫对那人大喊:“快丢掉你手里的金子!”
若是及时丢弃,船身变轻,还能有一线生机,然而无论船夫怎么大吼,那人始终不舍放下手中的金子。
最后,船沉了,那人因为一袋金子,送了自己一条性命。
初看这个故事很是不解,世上怎会有如此愚蠢之人?
待到年长方才醒悟,当初我们笑话故事中的人,后来我们也活成了那个故事中的人。
我们汲汲于名利,却为名利所累,我们追求财富,却被物质奴役,我们执着感情,却被感情所伤。
很多时候,舍得才有空间,放下才是自由。
陶渊明年轻时,家境贫苦,颇有一番跻身庙堂的志向。
为此,他曾在官海沉浮过几十载。
然而时局混乱,官场黑暗,见多了尔虞我诈,陶渊明一心避世,想回归自然。
此番远离,甚是彻底。
余生,陶渊明纵情山水,寄情诗作,过上了耕田、赏酒的自在生活。
朱熹曾这样评价他:“晋、宋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一面清谈,那边招权纳货,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
这份“不要”,有明哲保身的无奈,也是莫大的智慧和勇气。
陶渊明舍去了以牺牲自我才能换来的名利,却收获了田园诗歌里的岁月静好。
有句话说:“人生海海,正是有权衡过后的舍弃,有反思过后的放下,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畅快。”
很多时候,舍并不是放弃,而是给生命减负的方式。
只有敢于抛却负累,轻装前进,才能看到生命别样的风景。
02
曾有一位成功人士,去拜访资深教授,说自己很有名气,却感觉越活越累。
教授问:“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那人如实回答:“我每天都忙于各种社交活动,有时是饭局,有时是演讲,还要应付各色的人,真的感觉分身乏术。”
教授听后不语,只把他带到衣帽间,让他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说:
穿上之后,你的苦恼便可迎刃而解。
那人拒绝说:
“我穿的衣服已经足够了,多穿无益,更何况把这么多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起路来不会显得更加笨重吗?”
教授说,既然道理你都知道,为何还要给自己套上这么多的枷锁呢?
你不是交际家,也不是演说家,又何须扮演这么多角色,让自己不堪重负呢?
作家、美食家蔡澜曾说,“人生中的烦恼和恐惧,大多因为贪婪,你想得到的越多,就失去的越多。”
他在54岁那年,毅然丢掉之前在电影界知名制片人的光环,独自踏上寻找美食的旅程。
他的一生,活得通透有趣,于他而言,生活的本质在于专注持重。
该拍电影的时候,好好拍电影,该写作的时候,就好好写书,累了乏了,就从头开始,换一种活法。
关于名利,他也看得异常清醒:“我不喜欢才子,也不喜欢食神这个称谓,人家讲什么我都不喜欢。
我只希望自己能活成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小辈爱护,守时间,守诺言。”
人活于世,汲汲名利,累于欲望,背负越多,就失去越多。
人生之难,难在权衡取舍。
删繁就简、舍去无谓的羁绊,生活才能豁然开朗。
03
《易经》中说:“动则得咎”,人生只要有选择,就会有得失。
得不喜,失不忧,才是一个人最深的修为。
李叔同出身巨富之家,前半生才高八斗,享尽富贵荣华。
也遭遇流离困顿,在绝境中开出过凄美的花。
浮沉半生,他却在声名最盛的时候,抛却一切繁华,转身遁入空门,改名弘一法师。
他这一生,置身过动荡起伏的时局,有过恣意纵情的豪迈,也面临过曲终人散的无常。
风光时,汲汲于名利,身边热闹非凡,他却从不为外界的赞誉诋毁而干扰内心的悲喜。
后半生,他一盏青灯,一卷经书,粗茶淡饭,芒鞋布衲,也不以生活的清贫而纠结。
据说在他修行期间,他的朋友夏丐尊教授来拜访他时,他桌上只有一碟小菜。
夏教授尝过后直摇头,“这菜好咸。”
弘一法师却淡然一笑:“咸,也有咸的味道。”
是啊,咸有咸的味道,苦有苦的味道,平淡,亦有平淡的味道。
万般滋味,皆是人生。
人这一生,原本就是要将酸甜苦辣尝遍,而后抛却浮华,寻到内心的安定。
得之不喜,人生本就是在得失之间轮回转换。
失之不忧,生活永远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那些离开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人生本过客,寄世几十载,不如自在独行,安于当下,笑对人生。
幸福永远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而取决你放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