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兴衰汪家桥

氏族兴衰汪家桥

从环溪若坑到东山林场,再到百岭坑,是条长长的山冲,长到翻过分水岭,便到了泾县县城附近。山冲中唯一的一条溪水叫清溪。在流经东山林场场部门前的河段上,至今保存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当地人称“汪家桥”。

汪家桥

这座名不见经传(就连内容十分丰富、详实的民国版南陵县志上,也找不到相关记载)的单孔石拱桥,却有着非凡的桥梁功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

从若坑出发,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绕过东山自然村后,道路便与清溪河一直并行。快到场部门口处,因为水泥路面比桥身要高出1米多,如果不注意,你很难发现,在横穿过清溪的那条小路下,沉睡着一座古石桥。

从若坑往东山林场的水泥路

左转,进入小路,走过汪家桥,沿着溪边下到河床上,一座单孔石拱桥跃然眼前,清藤绿蔓爬满桥身。从下往上看,单拱似月,蔚为壮观。清澈的溪水无声地穿过桥洞向北,流向若坑、流向孤峰河。

很久很久以前,在清溪河的对面,沿着东面的山脚,居住着一个很大很大规模的汪姓族人群落,人称“汪家园”,地名一直没用至今,这座桥也一直叫“汪家桥”。2000年以前,“汪家桥”仍然是通往原纸厂小学(当年的汪家园内),唯一的交通要道。

这座小桥,看起来十分低矮,当地人却说,从来没有被大水淹没过,哪怕是再大的山洪,也从没有漫过桥面。这道让我产生了好奇,弯腰俯下身,进入桥洞中,突然发现,这座石拱桥的建筑风格,与我所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古石桥,有着很大的不同。现有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石拱桥,大多用条石平放砌拱,可这座桥却是用薄一些的片石,竖立起来砌拱。随着年代的久远,桥孔中风化了的片石间,就出现了许多的沟和缝,显得很不平整。

建筑风格与风化程度

很明显,单从石料的快数上看,建同样跨度的拱,这种方式所需要的石片数量比条石要多得多,但其每块石料的重量要小得多,制作、运输起来相对容易些。

由此,我产生了联想与疑问,难道这座“汪家桥”是早于明、清时期的、更老的建筑古籍?于是,我多方打听与询访,渐渐地知道了一些,跟“汪家桥”有关的传说来。

从若坑到东山林场,这条长山冲,自明朝中期以来,居民以沈姓为主,其他杂姓很少,他们都是明代援朝抗倭名将,沈炼的后代和族人,在这里生生不息已有600多年。

族群中有这样的传说:沈姓是一个移民姓氏,很久很久以前,其先祖一人从南方逃荒要饭而来。这条山冲,原来居住着汪氏族人,其规模,比现在沈氏族人居住的范围还要大。往北住到了对面沙南冲的山冲里,往南住到了今宣纸厂里面,几里地的深山中。如今,山冲里,从清溪坑到百岭坑脚下,仍有大量的房屋墙基遗址存在,随处可见残砖断瓦、条石柱础,山上古坟累累,规模十分宏大。

在此生生不息数百年的汪氏族人,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修桥补路的善行,自不在话下,因此,一座“汪家桥”因水而生,因姓而名,因坚固实用而保留至今。

当年,这位沈姓先人,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拿定主义在这里定居下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于是,他选择投靠汪家园中一户汪姓人家。起早贪黑、苦做苦累地帮主人干活,下地犁田插秧,上山砍柴放牛,深得主人喜欢。开始时,卧个草棚,慢慢地有了自己的半匹水陋居。渐渐地还博得了主家小姐的芳心,居然有了自己的家。

当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老爸老妈,准备回老家看一看。岳父母也很支持他,特地让他夫妻二人,准备礼品,回老家探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夫妻二人回南方探亲之后,当地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流行瘟疫,无法抗拒,无力回天,偌大的汪氏族群毁于天灾。

瘟疫过后,当他们回到汪家园时,已是满目疮痍、尸横遍野,一片惨不忍睹。

繁盛的汪氏族群毁灭了,坚固的汪家桥仍然屹立着。

逝者已去,生者得生。擦干眼泪,抡起臂膀,夫妻二人一切从头开始,没日没夜地劳作起来。渐渐地,山冲里有了生机——冒起了炊烟、传来了鸡鸣犬吠声、听到了孩童的哭叫声和嬉闹声。

人们常说,由一人之身而千万人之身,即此也。

经过一二百年的繁衍生息,汪氏族人的居住地,变成了沈姓族人的兴盛地。至明中后期,这里出了远近闻名、声震倭寇的宣武大将军沈炼。

这样的传说,有没有历史的可能呢?据笔者掌握的一些资料看,还真的有可能。

若坑村陈修福的父亲(活到现在已100多岁了),在世时对我的一位堂哥(他们是亲戚)说“你姓汪?你知道这里有座汪家桥吗?”他告诉我的堂哥,在他小的时候听老人讲,这条山冲,原先居住着汪姓人家,而且规模很大,人口众多,清溪河上的汪家桥是汪家人建造的,而且是在那遥远的元王朝。

查阅《环溪沈氏宗谱》,虽没有族人传说之记录,却明确载有:“宋末,仲恭公由徽婺而始迁环溪。”之史实。

翻阅元朝历史,当然找不到这些地方琐事的明确记载,但元朝时期,汪姓族人却是战功显赫的。陇右地区的汪世显父子,为元朝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保卫西南、西北边境的历次战斗中屡建功勋,足迹所至,遍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等广阔地域。数十年金戈铁马,使他们一个个得以凭借战功而高官显爵,跻身于元朝统治集团的重要地位,开始了汪氏家族飞黄腾达的新时代。从汪世显到其曾孙五代,贯穿元朝始终,“为官者一百八十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国公”。因此,这里的汪氏在元代繁荣兴盛,是顺理成章的,也有可能是其中一个封王的属地。当然,并不能说,这里的汪氏与汪世显一定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史的角度看, 一个族群的衰亡,另一个族群的兴起,起码都得要一二百年的时间。而且,在与若坑邻近的沙南冲附近,笔者就曾发现,仍有清初期,雍正年间的汪氏族人古墓碑,清晰可读的就有“汪富堂”(墓主)等字样,小山坳的地名就叫“汪家坳”。

有传说,有家谱,有史实,由此看来,“汪家桥”印刻了东山汪氏族群,由盛到衰的历史,见证了东山沈氏家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风霜雨雪、寒来暑往,汪家桥,悠悠岁月600年,尽阅历史沧桑。

20210615

(0)

相关推荐

  • 唐妃桥:藕塘明石拱桥

    唐妃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之西南,横跨唐妃江.古桥由藕塘二世祖秉礼公牵头,村民集资建造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老一辈村民的说法,古桥处于龙嘴出水口.后因村中女子云燕,成为明代景帝朱 ...

  • 三善桥等古桥

    春节湄潭游 贵州游侠 六.三善桥等古桥 离开宋墓走上公路,在到达荆桥前左转向上,前往黄家寨.据资料介绍五公里路径中有五座石拱桥. 我们来到一个村子,叫做土塘村,村口就看到公路桥为一座古代单孔石拱桥. ...

  • 笔架山寨谭家桥——五一黔西南州四县游之二十

    五一黔西南州四县游 贵州游侠 二十.笔架山寨谭家桥 导航坝佑村笔架山寨,过寨子后路旁有一座两孔石拱桥,看不出修建年代. 前行不远,路旁出现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两侧均有十多级较为平缓的台阶.这是黔西南 ...

  • 乡村古景:汾口汪家桥

    龙溪十景记 龙溪之地,山秀水明,美不胜纪.十景云者,取其尤胜而志之也.夫人之秉彝特异,大抵钟山川之秀而生,迨学成行重,业进德修,炳然为山川生色,是人以地灵而杰乃出,地以人杰而灵益彰也.我祖绿公自宋皇祐 ...

  • 汾口汪家桥流嘉庵

    汾口汪家桥流嘉庵 民国<遂安县志>载,十四都有流嘉庵,明朝崇祯年间汪家桥汪乔年父亲汪时和捐基建.后庵中置时和主(木主,即牌位)暨子少司马乔年主,住僧供香灯. 据汾口镇调查,流嘉庵位于汪家桥 ...

  • 【长阳古桥】雨中探访汪家河坪古桥

    相关文章: [长阳古桥]赵宗鼎与太史桥 [长阳古桥]紫阳山下金龙桥 [长阳古桥]流溪村玉林桥 [长阳古桥]釜濑溪与永和桥 [长阳古桥]多宝寺村乐善桥 [长阳碑刻]响潭园车沟清代石桥及碑 [长阳古桥]探 ...

  • 采访顶级漆艺家—桥本千毅 谈作品风格

    给没有时间看完整版采访视频的朋友们准备的 桥本千毅谈作品风格. 给没有时间看完整版采访视频的朋友们准备的 桥本千毅谈作品风格. 展开

  • 家乡美|枞阳第一桥,钱家桥

    网载:"钱家桥,位于钱桥镇麻溪河之上,长28米,跨24米,宽7米(含栏杆),系麻石和青石构筑的3孔2垛石拱桥,为明朝弘治年间一钱姓官员出资修建,距今500余年,仍在承载交通,堪称枞阳第一桥- ...

  • 佰映设计案例:温州汤家桥农贸市场 菜市场的缤纷盛宴

    温州,简称"温"或"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 ...

  • 董家桥路旁那一片槐荫

    我家所在的小区正门前有一条董家桥路,东起工农路,西止天仙庙路,全长不足千米.翻看有关杭州街巷的文化典籍,我才知道,这一带曾有董家桥和天仙庙两处遗迹,今已不存,是与大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并孝感天仙的民间传说 ...

  • 【非语文】从董家桥到天仙庙

    2000年搬新房子的时候,我们小区正门的道路还没有修好,只能走两边的侧门.两年后,门口修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与邻近的董家苑社区的董家桥路连成一线了.沿董家桥路西行到底,左转不远,就在艮山门火车站墙外, ...

  • 易盖房丨13.5m×9m,四川南充汪家新中式别墅

    每日get绝美乡墅案例 项目名称 四川南充汪家新中式别墅 项目经理 苏志皇 图纸编号 2141 建筑面积 250㎡ 占地面积 125㎡ 建筑尺寸 13.5m×9m 建筑结构 砖混结构 参考造价 45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