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挑刺的人心理病态、心存恶念?世间圣人少之又少,别苛求他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喜欢挑刺的人如果不是心理有病就是心理有恶念?喜欢挑刺的人,如果不是心理有病,就是心理有恶念?
虽然挑刺、有病、恶念这三组词语贴合在一起,给人负面感,但以上论断是否正确,却十分值得商榷。
人的本性都是顺毛驴,都希望被肯定、赞誉。因为正向鼓励会释放和强化一个人的自主意识,让人聚焦于正向积极的一面,哪怕遇到困难也能够从心态上、精神意识上从容应对。
大家都不喜欢被他人否定或挑剔。因为否定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难以接受,而且会激发出人的负面情绪。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如果勇于自我否定,承认自己的不足,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逐渐成熟,并趋近于理性。
因为自我否定是对自己的一种批判,而批判自我既勇敢又智慧,是自我在一定的知识面和自信基础上,对自身缺点的勇敢面对和扬弃。一个人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客观理性地去改正缺点,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胆识有担当的成熟的人。
但是,从客观事实来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芸芸众生,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主动否定自己直面自身缺陷而无愧色者,少之又少。为什么?人性使然。
不可否认的是,在自我批判这方面,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倒是比一般人做得好。
封建社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温良恭俭让”思想意识形态,使得古代的知识分子、君子、贤达养成了内省规则,无一不以“自省”、“自察”为己任,时刻反省和规范自身行为与思想,以期抵达“圣人”标准。
在历代典籍中,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即圣人是这世间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普通老百姓的心里,那些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
“圣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圣”字。即古造字法中的圣所代表的意思:左上为“耳”表示虚心闻道,以求通达天地之正理;右上为“口”表示宣扬道理,以教化大众;下面的“王”则表示为王之德,在于统率万物,而要统帅万物,就必须遍处施德。

既然要施德,就要懂得世间万物之所求所需。而这个“懂得”,就是我们今人或心理学上经常提及的“理解”他人,或“共情”心理。
一个洞察力高又有共情心态的人,往往对他人的需求洞若观火,并能适时送上他人所需。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毕竟,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理解,能够被他人所接纳,哪怕自己其实也是一个脾气很怪很坏,有些怪癖坏毛病的人。
有人会问,那照这个意思,岂非只有懂得大众的圣人,有此心胸和智慧,才能成为受大家尊重和欢迎的人?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世上圣人并不多,不要苛求他人。
所谓大众,就是99%的人都成不了圣人的普通群众——终其一生都抵达不了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境界。所以,如果抵达不了圣人的境界又想要受人欢迎,方法其实很多。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利他心态理解他人即可。
老话常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那么就能理解对方,进而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为人处世时最应该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不要随意挑剔别人,挑别人的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得更细致一些。
古人云:龙生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用来比喻就算是同胞兄弟,各自的品质、爱好也都各不相同。换算到人间,每一个人出生、成长、学识、人生阶段也各有不同。
不同类型阶段的人因缘际会相处到了一起,自然会发生误解或不理解,以及看不惯。这种因误会而产生的看不惯,表现出来的就是否定、批判、挑剔、批评、挑刺。
前面讲过,情商高有共情能力的人,不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因为他们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去看问题去理解他人。但是喜欢否定他人、挑剔别人的人多半出于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 情商略低且缺乏共情能力,完全陷入到主观片面和自己的视角中,对他人多有指责。
第二, 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行为决策才是对的,别人都不对;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主张才是最高效的,同事的做法就是愚蠢。
第三, 在医学、物理学、生物学、航天航空,以及高精尖精密仪器生产等特殊领域,“挑剔”是美德,甚至是一种特殊才能。
因为只有能力和技术抵达了相当高度的人,才可能在混杂的一般性现象中,发现并揪出细微的错漏,从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和出现。
因此,在这些工作场景和领域内,注重完美,精益求精是必然标准,而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故意“挑剔”或“挑刺”。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
此役将决定谁会获得英国王位。战前,马夫为理查三世国王备马掌钉。铁匠告诉马夫用来做马掌钉的铁片没了,让马夫去找铁片。
但是马夫却不耐烦地说:“国王要打头阵,等不及了!”铁匠只好将一根铁条砍断为四份加工成马掌。

然而,在钉完第三个马掌时,钉子不够了,于是铁匠让马夫快去找钉子。马夫却不以为意地说:“少一根没什么吧,我已经听见军号,等不及了。”铁匠说:“马掌少一根钉子就不牢固,打仗时会掉的。”“掉就掉了吧,不影响国王打仗。”马夫说。
然后,理查三世所骑战马的第四个马掌就少了一颗钉子。
战斗开始,理查三世英勇地率军冲锋陷阵。然而,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他的坐骑因为马掌不牢固突然脱落而“马失前蹄”,导致理查三世一头栽倒在地,战马也脱缰而去,国王的坠地导致士气大衰,士兵们纷纷调头逃窜,溃不成军。
伯爵的军队迅速捉拿了理查三世。绝望中,理查三世挥剑长叹道:“天啊,我的王位就毁在了这匹马上了!”自此后,民间歌谣传唱到: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
失去一匹战马,打败了一场战役。
打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故事看来与挑剔并无直接关联,但设若马夫是个挑剔而精细的人,那么他应该能够想到一只不牢固的马掌,会带来的直接后果。如果他是个对细节精益求精,又挑剔不已的人,那么他将不会犯这种粗心马虎得过且过的错误,而理查三世也可能不会失去自己的王国。
从心理学上来讲,挑剔到底是坏还是好,要看挑剔者本人的品性,以及他的出发点和目的到底如何。

一个情商低,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又陷入主观片面的人,其挑剔行为多半是心理暗黑,故意找茬给人制造麻烦;而一个看事看人入木三分,精细到骨子里的人,其挑剔多半会聚焦于事情本身,目的在于将事情尽可能地做好。
两种情况,完全取决于人心与品行,当然也与当事人的心态是光明磊落,还是暗黑损人有关。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挑剔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看事情本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Nelson, S. (2016). Frientimacy: How to Deepen Friendships for Lifelong Health and Happiness. Seal Pres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