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下一代?从这四方面入手
无论是育儿、婚恋还是职业发展,你会不会觉得很多看似矛盾的观点都有些道理,到底该怎么选择?又或者隐隐感觉一些论断有点问题,却不知从何反驳起?
比如你认可下面这段话吗?
第一段话:老师或家长可以适当惩罚孩子,惩罚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并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只要掌握好惩罚的尺度,对孩子可以基本不造成伤害,惩罚也是多数老师或家长常用的做法,大家的经验多少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惩罚,难道要纵容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
现在你可以点击下面的空白,想想你更认可哪段话?
点击空白,上下滑动查看第二段话
第二段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惩罚孩子,即使惩罚在短期内看起来有效,因为孩子会为了避免惩罚而假装改变,但在长期中惩罚对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惩罚会造成伤害和更大的问题,它不仅会破坏关系,也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多研究证实了这种伤害;惩罚和它造成的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候不那么明显,所以成人以为是适当的惩罚很可能并不适当;惩罚也不是必要的手段,通过和孩子沟通,分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原因入手解决问题,促进孩子解决自己行为造成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曾在教师培训中先后展示过这两段话,结果非常有意思。
看到第一段话时,在场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认同。
等看到第二段话,一部分人改变了主意,虽然他们说不清为什么觉得第二段话更有道理;多数人依然更认可第一段,因为他们更认可“可以适当惩罚”这个结论;还有些人在这两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或者觉得两者都有道理,具体要“看情况”,但说不清到底“什么情况”下“什么程度的惩罚”是可以接受的。
我又问更相信第二段话的人们“现实中会不会惩罚孩子”,无一例外说“还是会”。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就像综艺节目《奇葩说》中,观众可以随时选择支持哪方的观点,结果大量观众会跟着正在发言的一方,在正反方间不断摇摆。
/ GIPHY /
判断自己应该相信什么时,没有清晰可靠的判断方法; 会相信互相矛盾的观点,或在矛盾的观点间摇摆不定; 觉得要“看情况”,但没想清楚复杂问题的前提条件,观点难以指引言行; 认知和行为不一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由于较少主动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入理解; 思考的过程充满谬误和思维倾向……
人们正在和应该如何思考判断?
应该相信什么?你有清晰的判断方法吗?
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更多是依靠经验、直觉或从众,而这些并不可靠,这可不容易。毕竟人们做选择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这些努力是真实的。
关键是,思考有好坏优劣的差别吗?
我想起一位家长曾经很生气地和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孩子经常调皮捣蛋,被老师和同学排挤,他下课在教室踢瓶子,上课找别人说小话,规定不让做的他偏要做……家长和孩子讲过很多次,也分析过这样会影响别人,讲道理、监督和惩罚,各种方式都用过,孩子还是不改。“这孩子太不懂事了!”这是家长的结论。
好的思考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能通过预判把长期和短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能激发出更好的结果。好的思考是基于理性的、深入的和审慎的分析推理做出的,有具体的方法可循。
比如我和家长分析,要找到孩子行为的深层原因,从原因入手解决问题。孩子是运动量不够?是内心缺乏安全感,靠这些行为来吸引人注意?是存在多动等生理上的因素?还是太少获得自由,总想要争取空间和权力?再就是要看到现象背后的规律,看到不同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深层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监督和惩罚其实会进一步破坏他的安全感。
我和家长做排除,找佐证,家长慢慢意识到要先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修复孩子的安全感。哪些方式能有效实现这个目标,且负面影响最小?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很久后我问这位家长,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行为表现都好了很多。
演绎、归纳、类比、权衡、因果论证……这是人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思考方式,而掌握了这些明智判断的方法,能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种个人(例如婚恋、教育、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等)和公共的问题。
摄取哪些信息?你的信息输入质量够高吗?
就像食物的摄入影响着你的身体状况,每天摄入的信息也在影响着你的判断力。
我们曾让很多人写下自己的信息食谱,发现“偏食”普遍存在。很多人每天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视频app、大众点评、淘宝和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关注的主要是行业信息、兴趣爱好和活动信息。
很少有人还能花数十个小时研究育儿、婚恋或自我认知方面的专业书籍,在我看来这是个问题。因为要在3000字内或3分钟的视频中搞明白一个复杂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被动接收信息,往往也只能让我们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就像看到开头第二段话之前,看到与惩罚相关的各种研究结果之前,看到帮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其他方法和证据之前,第一段话显得很合理。
主动获取信息,意味着要去寻找和这个问题有关的不同意见、各类证据,要能选出质量更高的那些,关注他们如何反驳彼此,综合起来才能把问题想清楚。
坚持深度阅读,意味着真正看到问题的复杂性,要能有意识地对抗过度的社会压力、电子产品和社交网络依赖对每个个体的异化。
/ John Garrison for The Atlantic /
知道却做不到?你为什么知行不一?
因为培训过很多家长,很长时间我都不理解,为什么知行不一如此普遍:很多家长说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却很少花时间陪孩子;说知道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转头却对孩子吼叫;说知道鸡娃对孩子会造成很多伤害,转头鸡娃比别人还厉害……
到底是因为人们不是真的知道?还是没能力做到?
后来我意识到,人们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角,误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全部;而且并没有形成清晰稳定的价值观,很少仔细反思,自己到底取舍了什么,后果如何。
又比如,当鸡娃的伤害要在长期中才能显现,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短期好处又很直接的时候,该如何思考短期和长期的冲突?
等真正想清楚了,也许做到就不再显得那么难。
/ 点击阅读《“鸡娃,逃不掉的”?细数鸡娃家长的逻辑谬误》/
有多少思维倾向,你自己其实意识不到?
另一个很深的体会,是人们思维中常常体现出的一些倾向,例如强控制、刻板印象、二元对立……
有一次我培训四五十位校长,在结合例子讲解了更好的决策方法之后,我让校长们分成六组,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
有两个小组想减少课间安全事故,这个目标我们都认可。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提出的方案却都是让孩子课间不要活动,或者,通过做操等统一管理。
还有四个小组提出想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但他们提出的方案都是通过惩罚、增加工作量等消极的方式,给教师施加压力。
至于这些体现着强控制力的手段,能否实现目标?有什么负面影响?有没有更好的手段?大家很少去考虑。
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控制思维,也影响到职场、家庭和恋爱关系。
/ NYT /
刻板印象,则是我们在六七岁的孩子身上就能明显看到的。一次我和孩子们讨论“公主一定应该嫁给王子吗?”孩子们普遍觉得应该。我又带孩子们改编传统故事,例如灰姑娘。多数孩子把灰姑娘被王子救改成被别的男人救:猎人、神仙、农夫、保安……我很期待看到女人间互相帮助,或者自己救自己的故事。
/ 想深度了解该如何思考?C计划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扫码预约C计划五周年直播讲座,与主创和嘉宾对谈/
从孩子开始改变
在培训了几万成人后,我一度有些沮丧:人们是否很快会回到原有的思维方式?想要改变成年人几十年积累的思维方式,真的可行吗?
通过带孩子阅读经典书,让孩子保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养成主动获取信息和深度阅读的习惯; 通过教80多个思维方法,并反复练习,让孩子们掌握更高质量论证推理的方法,从知道、理解,到应用、内化; 通过围绕不同主题的思辨讨论,让孩子们看到问题的复杂性,学会为观点设定限定条件; 通过把思考的过程显性化,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思维倾向和局限性……
/ C计划系列在线课程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 /
我们确实看到明显的变化,因为儿童的思维往往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
很多跟我们深度阅读超过一年的孩子,在分析后果时能考虑到不同主体,分析原因时知道要考虑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总结规律时知道要警惕刻板印象,谈论自由的时候也会谈论边界,会更愿意了解弱势群体而不是表现高傲,能更全面地分析利弊并跳出二元思维,考虑替代方案,知道思考的过程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一个孩子说:“对我而言,(C计划)最重要的是教会了我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只是展示在书中的知识,也可以在生活中帮助我们。它让我能公正地面对外界和自己。我在学习中也问过自己,是否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呢?回答,是的。所以,现在我努力地让自己改变并试着做到:更多地接纳不同的意见;重视细节,全面地思考问题;重视证据,不轻易地下判断;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不轻信也不盲从。”
培养什么样的人?
质疑、理性、多元、公正,这是我们看重的四个关键词。
公正,是避免自我中心,关注公共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努力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又不仅仅关系到思考方式,它还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自我接纳、情绪管理、爱情、亲情、校园欺凌、战争、科学伦理、动物保护……我们的教育中或许很少涉及这些议题,但对这些问题真实而复杂的观察与思考,不断反思生活,或许才是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清醒地活着、明智地选择、寻找人生幸福、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 NYT /
思维决定选择,选择塑造人生。清醒而理性地思考,会让我们看到,其实依然有选择,依然有出路。出路就是,培养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性,做出明智选择。
活动信息
8月1日(周日)14:00-17:00,邀请你来参加C计划五周年直播,届时将有主创对谈、大咖对谈、观众连线等精彩环节。
一场批判性思维的思想盛宴,还有多轮惊喜抽奖:直播课首次开放旁听机会,C计划经典选书、大额课程优惠券免费送......诚意满满,就等你来!
主题
关于思辨教育,
这里有你想要的所有答案
时间
⏰ 8月1日(周日)14:00-17:00
主创团队
蓝方
郭兆凡
叶明欣
蓝方,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郭兆凡,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高盛集团,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叶明欣,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曾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政策倡导工作多年。
嘉宾
徐莉
顾远
徐莉:儿童课程设计规划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届全人奖提名奖获得者、首届荆楚教育名家、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
顾远:Aha 社会创新学院、群岛大学创始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直播议程
14:00→15:00
01
主创对谈
15:00→16:00
02
嘉宾对谈
16:00→17:00
03
观众连麦
观看方式
点击下方名片,预约直播,开播后将收到提醒。
互动话题
#
中国社会需要批判性思维吗?
批判性思维怎么教?
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大的障碍究竟是什么?
关于批判性思维及其教育,你都有着哪些困惑?欢迎在推文下方留言,你将有机会在直播当天得到主创和嘉宾们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