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河南游记之——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了解中国文字的前世今生
到了安阳,本想参观“红旗渠”,却因为暴雨预警而闭馆,所以就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本来想去殷墟但还是因为下雨没去成,真遗憾。
位于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1961年3月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3月20日,安阳殷墟景区恢复对外开放。
公元前一千多年,也就是距今三千多年“殷”一直是商朝的都城,是古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也因此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
1928年便开始挖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挖掘和文物保护,尤其近年来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千年古物,同时也弘扬中华文化,于是就催生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在李克强总理的督促下于 2009底落成开馆并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外观上再现了殷商宫廷风韵,建筑风格颇为特别,非常的宏伟壮观,踏入场馆一场文字的“穿越”之旅就此展开。
第一场馆内,屹立着一座身形伟岸的古人雕塑,他就是“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当时部落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作为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所以仓颉就成了中国文字的“字祖”。
一楼大厅的整体设计隐含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序厅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及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
展馆共有五个展厅,分别是:
第一展厅: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种古老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如西亚的锲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哈拉伯文字等,他们是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种种原因,均被历史淹没,唯有中国的文字以其与时俱进的品格与博大宽容的胸怀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本展厅主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及其演变。
其中主要有:
甲骨纪事:主要展示商周甲骨、商王占卜的场景、甲骨文造字规则等。
钟鼎千秋:主要展示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金文。
物以载文:主要展示以简牍、帛书、陶器、玉石、货币、玺印等为载体的先秦文字。
第二展厅: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本展厅主要介绍金文的出现及发展。还有秦始皇之前出现各地文字的混乱以及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
第三展厅: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的特点,在汉代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与勃勃生机。本展厅主要介绍隶书的发展及演变。
由隶到楷:主要展示汉代的简帛、玺印、汉魏石刻等反映由隶书向楷书转化的文字文物。
说字传义:主要展示历代字书、汉字教育、汉字标准化、简化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等内容。
第四展厅: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不同程度地使用本民族文字,在现行民族文字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使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字,这些文字的文献和文物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本展厅主要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及发展。
第五展厅:人类早期通过节省篆刻等方式传达信息,但还没有形成文字的概念,后来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甲骨文开始出现。在殷商时期,文字大量篆刻在陶器玉器青铜器上,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类开始自书编纂。到20世纪70年代,汉字进入计算机时代,使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从无到有。本展厅主要介绍文字载体的发现及演变。
以上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面主要展出的内容,它使我们明白了中国文字的发源、发展过程。也让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为中华文明和几千年中华文化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