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导致邳州迁城的花山坝决口位于何处?
说起下邳迁城,许多资料显示是康熙七年鲁南8.5级地震带来的后果,这次地震灾难重重,许多史料都有详实记载。喜欢猎奇的蒲松龄记载了这次地震,场景让人心惊肉跳,“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邳城文庙
实际上,这次地震给下邳城带来的灾难并不严重,虽然是中国东部旷古未有的8,5级地震,但是震中在莒县附近,距离邳州300多里,到达下邳已经是余波,城池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死亡仅仅上百人,康熙《邳州志》:“戌刻,月方出东方,有声自西北来,霎时地大震,泉沙涌出,楼房扑地,压死男妇百人。”震中并不位于下邳西北,而是位于东北,“有声自西北来”是混乱的余波产生的感觉上的错觉。
导致邳州迁城的原因主要是四次水患,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十一年、熙十四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到康熙二十九年邳州迁州治至洪福山下,邳州人民与水患抗争了二十余年。
第一次水患比较严重,康熙《邳州志》:“河水泛滥,决堤而入,全城尽坏,自此积为巨浸,水不复出,民不复入。”时隔四年,下邳又遭受第二次比较大的水灾,黄河在家门口的塘池这个地方决口,这次决口史料记载的少且不详细,看来灾害很小。在这四年当中,勤劳的邳州人民清理积水,用很短的时间恢复了家园,又过上了灾前的平静生活,不然第二次水患应当是雪上加霜,应有更详细的灾难记载,然而没有。
第三次水患给下邳是致命一击,时间发生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史称“花山坝决口”,这次决口不像以前两次一样发生在家门口,而是发生在远隔50里的花山,大水是从下邳城的后面由北往南偷袭而来,不仅仅是下邳城给淹了,下邳附近方圆三十里多里的地方都被淹了,这次水灾持续四年,良田没于水下,百姓流离失所,州城无以为继。
骆驼从不是平白无故累死的,而是一点点被压迫而死的,即使是轻如鸿毛的事,也会变得难以负荷,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的。第四次水患“水暴涨,平地丈许,庐舍尽没。”,这次水患是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把邳州人民恢复美好家园的信心压垮了。
给邳州带来致命一击的花山坝决口位于何处?
花山坝位于铜山和睢宁接壤之地,处在两山之间,按理说坝子一人一半,由于这次水患带来的损失严重,睢宁不想承担这次责任,和徐州玩起了踢皮球,徐州说花山坝是睢宁的,《清史稿·志一百一》记载:“十四年,决徐州潘家塘、宿迁蔡家楼,又决睢宁花山坝,复灌清河,治民多流亡。”睢宁说是徐州的,民国《睢宁县旧志》:“康熙十四年,徐州花山口口决,强半夺河,县治黄河北岸辛安、黄山、白山、刘家庄、董家庄、青羊木社等社当其下冲,民田一千七百余顷尽被水沉,钱粮蒙题蠲豁。十九年,总河部院靳堵塞决口,二十年复行开微。”
《睢宁县旧志》漏掉的一个字是“坝”字,用方框取代了。
《睢宁县旧志》
古代划界,两山之间的中线是界限,花山坝一头连着徐州的谷山,一头连着睢宁的花山,坝子一半属于徐州,一半属于睢宁。清初的睢宁当时不属于徐州管辖,睢宁说花山坝属于徐州,徐州最后还真认了,认了的结果,明代和清初属于睢宁的一大片土地划到了铜山名下,成了徐州的管辖地盘,如庙山、寿山、英公山等,当然包括花山坝所在的花山。睢宁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睢宁出了一位名人叫李枝翘,他出生的地方在花山附近。李枝翘(1619-1678),家住睢宁西北,寿麓山人,字条侯,拔贡生,官至知县。康熙六年睢宁县志的编修之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南河道总署的一位职员周洽对黄河进了徒步考察,从淮安清江浦江南河道总署出发,时间是五月十九日,回来的时间是九月十七日,历时四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写下一篇考察日记《看河纪程》,文中记载了花山坝确切位置。
这次考察离花山坝决口仅9年,且他是一位治水部门的职员,所以他记载的花山坝地理位置当准确无误。
淮安清江浦河道总署
《看河纪程》:“二十四日,从陈家楼西北行黄家山窝,过直堤,绕鲤鱼山西至庙山,下约二十里过鲤鱼险工,堤西北行徐州界,复西行花山决口,庞山下,又西北行至吕梁城小憩,内过卢家山赵家楼,楼有八九座,山村之最盛者,薄暮游石屋山悬水村,登凤冠山,山有孔子碑象,禹王庙,复穿城回寓。”
《看河纪程》
文中记载的地名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动,如鲤鱼山、庙山、庞山、凤冠山,只有一处写错了,“石屋山悬水村”应为吕梁山悬水村。周洽经睢宁庙山来到花山决口,说是进入徐州界,踏入坝子中间位置。坝子决口的地方在坝子的中间,在坝子的南侧至今还保留了一个古老的地名叫“水口”,这儿是黄河发大水往北冲垮花山坝的进水口。
下图橘黄色线条为坝子所在位置,一头连着谷山,一头连着花山,坝子以花山为名。白色箭头指向为周洽考察行走路线,从庙山到花山坝到庞山。
花山坝所在位置
从上图还不足以看出这个坝子对下邳的重要性,清中期大运河舆图则一目了然,大坝决口之后,黄水倒灌占城,从唐宋山(今改名为唐山,位于八路镇境内)和巨山两侧顺流而下,从下邳城的北侧滚滚而来淹没了古城。
这次史无前例的灾害,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整理的《行水金鉴》有详细记载:“邳州治城在黄河北岸,紧临大河,向称富庶之区,地势甚洼,是以康熙七年河流泛涨全城䧟于水底,庐室尽漂,田亩俱浸,人民四散,仅存一二百家栖息䕶城堤上,堤外里许有埽工,一带通长五百七十馀丈,所谓董家堂险汛也。自十八年以来西堵花山决口,北筑唐宋山并运河堤工,于是州城附近方四五十里约有田数千顷皆可耕种。”康熙十四年(1675年)花山坝决口,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堵上,黄河的大水整整四个年头从这儿分流,带来的灾难比其它三次决口都要深重,为了保护下邳城,治水官员靳服还在下邳城北面二十里的唐宋山修建了一道防御大坝,长达几十里,这样才有了数千顷的农田用来耕种,来维持生计。
康熙二十八年春天(1689年),康熙南巡,来到邳州,问民疾苦,官员报喜不报忧,黎民陈肇宪冒死拦驾请命,康熙皇帝了解真相后,蠲免田赋十四万两,夏秋米麦三万四千石,并发帑金四万三千两,改建州城于艾山之南,这座邳州城今称邳城,从1689年建成至1954年邳州城再次搬迁,256年的时间州治都在这里。
虽然邳州城迁移到洪福山下,但是远迁一直是邳州人心里的疼,古老的下邳,两河流域的下邳,文化底蕴深厚的下邳,无时无刻都被邳州人思念。乾隆皇帝的一首诗充分表达了邳州人这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旧邳州
艾阳迁建圣恩留,患自羊山初改流。
一片白波浮故垒,土人犹道旧邳州。
自注:康熙己巳年始改建州城于艾山南。
注:
艾阳:艾山之阳。
羊山:位于下邳,徐州古老的八大寺之一的浮屠寺位于这里。清代黄河改道,从象山和羊山下奔流而过。
白波:白色波浪,此处指黄河的波浪。
故垒:古代的堡垒,此处指的是下邳。
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