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碑刻群
隆尧碑刻群位于隆尧县康庄路东段路南文物保管所内,占地10余亩,为仿木结构卷棚顶廊式建筑,建筑面积925平方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尧碑刻群共入选自北魏至民国历代碑刻50余通,碑刻重要的有北魏《杨翚碑》、唐《光业寺碑》、《安乐寺碑》、《王璠碑》、《龙华寺碑》、《永康寺碑》、金《三千佛碑》、元《孔璠碑》、《光武灵应碑》、《王坚碑》、《王赟碑》、北周《李府祖夫人墓志》、元《刘友直墓志》等。
杨翚碑,也称杨宣碑,刻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距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是邢台市时代最早的碑刻。碑额全称《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碑主杨翚是汉太尉杨震的八世孙,曾做广乐太守,以军功封“柏人男”。
此碑以书法著称,见于多种著录。清代碑学兴起后,康有为在《广义舟双辑》中将碑中的书法列为“精品上”,称其书法“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巧,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提倡学习书法应首先从《杨翚碑》学起。
光业寺是唐祖陵的护陵寺院,西北距唐祖陵500米,碑文记载,“光业寺者,唐开元(唐玄宗)八代祖宣皇帝、七代祖光皇帝陵园之福田(寺院)也。总章之年奉敕置寺,额曰光业”。在历史长河中,光业寺几经兴废,于1958年全部拆除。文革中将碑破坏为12块,用做学校房基石用,1986年修复,入碑刻馆(目前尚缺一块)。此碑刻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象城县尉杨晋撰文,碑文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生平和追封为皇帝以及建陵、建寺的经过,是证实隆尧为李唐祖籍最权威的文字史料。碑文说,“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桑梓旧国 须筑法宫”,证实了李唐祖籍在隆尧县。碑全文共3020字,正文40行,每行80字,缺损493字。国家图书馆藏有拓片。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也有藏拓。《京畿金石考》收录此碑全文。
在碑阴及两侧刻象城、任县、柏人三县官员、僧众、士民1700余人,其中很多村名与现村名不同,是考证当地地名变迁的实物资料。
《安乐寺碑》,文革期间被炸毁,现仅能看到原碑的三分之二,下面为配石。碑主是唐太宗第十子邢州刺史上柱国纪王李慎。此碑雕刻精美传神生动逼真,是不可多得的唐代艺术珍品。碑阴、碑阳及右侧以楷书刻《佛说无量寿佛经》一部。书法庄严大方,功力深厚,是唐代书法艺术的优秀上品之作。
《王君德政之碑》,碑主王璠。曾于天宝年间(742-756)任昭庆县县令,碑文记载了王璠以仁德治政,兴教缓刑、减赋济贫,奖励农桑、秉公断案等事迹。碑文为工部尚书、都尉李大亮撰。碑文行书,笔画如铁线,刚健有力,俊逸流畅,是唐代书法佳作。
碑刻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碑中记载“建初、启运,先皇陵寝,圣上虔恭之所,群下肃邕之地”,佐证了唐朝时期各级官员对唐祖陵的重视。碑阴为宋代所刻,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改昭庆县为隆平县,大观二年县城被洪水淹没,迁至现在的隆尧县城。
《永康寺碑》,是巨鹿郡太守窦庭之于唐天宝之后刻立。此碑是隆尧县唯一幸存的唐代草书碑。其笔势飞舞,如行云流水,流畅秀丽,浑洒自如,是唐代草书之精品,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张习碑》,额部三佛龛原各有一佛,均被砸毁。碑文记述张习的生平宦历及家庭谱系。(碑文为吏部常选宋荫撰并书)碑文为行书,书法笔力遒劲,厚重仓古,极见功力,是优秀的书法佳品。
唐祖陵石狮:唐祖陵在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王尹村北200米处,这对石狮原在唐祖陵神道最北端,是镇陵之宝。狮高1.5米,狮与座为一石。石狮昂首挺胸,前肢斜伸,躯体后蹲,雄踞前视,目圆口张,颔下三须透雕,披毛舒展流畅,卷曲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后侧各有一排卷曲的细毛,一狮脚爪深入石中2厘米深。其气势威武雄壮、气吞山河,充满生命活力,它与陕西关中的乾陵、顺陵、桥陵石狮并列为唐陵石雕艺术的一流作品。尤其西狮,在石座平面上刻出深入石内的四爪印痕,显示其利爪落地、坚石为开的夺人气魄,这是唐陵石雕中仅有的特例。
大约在民国二十年(1931),王尹村村长朱殿英以5000块银元价,将2石狮盗卖给美国人,在运输途中(任县张村)被截回,置于当时隆平县政府(今隆尧宾馆)院内(当时县长为国民党最后一任隆平县长张庆碌)。“文革”中,县委一些干部职工于夜间将唐狮埋掉,才幸免于粉身之祸,1980年,将其挖出,移立隆尧碑刻馆中保护。
除碑刻外,还收藏历代碑刻、石刻230余件,其中碑刻、墓志60余通,以明代为主的佛像、菩萨像、石狮、石马、石羊等石造像55尊。还有唐以后的经幢、石塔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