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拥有—收集素材的绝佳方法
大多时候的我,总是一个人出门,因为没有说话的对象,让我养成了喜欢观察的习惯,我会观察这个人今天高不高兴;也会观察这个人穿的衣服买了多久;也会观察这个小孩下一步再做什么会被妈妈教训等等。
经常观察当然也有很多好处,最直接的就是可以碰到各种好玩的事情,不仅可以让你保持好心情,还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比如有一次在餐厅等餐的时候,急匆匆的走进来了一位女士。
还没等服务员问她需要什么餐,这位女士就怒气冲冲的质问服务员:为什么刚才我外卖点的砂锅米线里没有一根米线?我想问你们这里有没有砂锅纯菜?为啥都是菜啊!我点的可是米线啊!这个时候餐厅空气凝结了,没人一个人说话。然后服务员急忙地问了后厨,让查单子看看是否做错了餐,并客气的询问了这位女士要不要重新来一份?
这个时候,女士像泄了气的气球似的说:刚才的砂锅我已经吃完了,我从小区走过来就是想再吃一份擀面皮,知道你家的擀面皮挺好吃的。
服务员笑了,我也喷饭了。
还有就是可以帮助自己锻炼思考能力,再比如有一次就碰到了下面的事情。
那天有事需要坐公交车,我记着身后坐着母女俩,小女孩5~6岁的样子,由于过了早高峰,当时车上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母女俩的对话大家都听的很清楚。
妈妈问小女孩,咱俩今天坐车,车票是一块钱,但是妈妈没有一块钱,给了售票阿姨5块钱,那你说说售票阿姨还要给我们多钱?
“一块钱”“多少钱”“五块钱”,这是小女孩支支吾吾出来的答案,当时小女孩的声音比较大,其他乘客都可以听得到,于是纷纷转身并投去帮助的眼光,好像恨不得马上告诉小女孩答案。
妈妈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其他乘客的眼光,马上急了起来,又重复了一遍问题,小女孩还是没有说出我们要的“答案”,这个时候妈妈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蠢呢,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小女孩倒是没有受到惊吓,然后又口述着问题“车票一块钱,妈妈给了司机五块钱,那妈妈为啥不给一块钱呢?”
让人意外的是,妈妈放下了着急,耐心的重复着问题说“咱俩坐公交车回家,车票是一块钱,但是妈妈没有一块钱零钱,就给了司机五块钱,那么司机要找给妈妈多钱?妈妈还剩下多少钱?”
这一遍听完以后,小女孩好像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回答道“妈妈,还剩下四块钱。”
然后妈妈高兴的说“回答对了,你看这么简单的问题,五减去一就是四嘛,是四块钱。”
妈妈并没有想放弃这次“深入教学”的机会,继续问着女儿“今天咱们坐的车没有空调,车票是一块钱,如果我们坐有空调的车,车票就是两块钱,那要是今天我们坐空调公交车,妈妈给司机五块钱,我们还剩下多钱啊?”
“为啥空调车两块钱啊?”这是小女孩的第一反应回答,妈妈解释道“因为空调车费油啊,然后又尝试把女儿拉回新问题当中”,小女孩继续思索着,突然蹦出了答案“空调车是两块钱,妈妈给了五块钱,还剩下……还剩下三块钱。”
这个时候,前排的乘客再也没有人转过身来,好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
刚好这个时候我到站了,就下车了。
我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见多了在公众场合教育孩子的场面,有失控的、有显摆的、有一时兴起的,当然也有真正抓紧时间的。为啥又单独把这件事情写出来呢?是因为事后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要学习的是:如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就拿公交车上的小女孩来说,当时身处现场的我,其实能感受得到,小女孩并不是不知道五减去一等于四,而是在这个时候,她没有我们成年人用数学减法的“意识”。
而这个“意识”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那个意识,怎么讲呢?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殊不知这是我们通过时间积累出来的思维模式,可是没有经过时间训练的小孩子就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在我们看来如此简单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思考的整个过程)很直接就想到,公交车上售票员找钱是用数学课上学的减法,但是请站在小孩的角度来想想:
第一:因为她经常和大人出门,上下学都是爸爸妈妈接送,可能有时都不需要自己走路的,坐公交车干嘛要付钱?甚至在小孩的心智模式下,买一个自己喜欢的冰棍比买一个汽车还要重要。
第二:她不知道这个时候要用数学减法,她只知道今天是出来玩,妈妈竟然还要像老师一样问自己问题。
第三:妈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情况下,她觉得是妈妈在和自己玩游戏,因为妈妈说的这个问题里面,没有减法这两个字,学校学的是减法,售票是售票,在小女孩看来这是两件不同完全不搭的事情。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数学是一种工具,说到这里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买东西付款的时候,收银员说多少钱,你就付多少钱,不会有我们中国经常出现的补整,比如一件东西16块,我们给收银员21,收银员找我们5块,这在国内是很正常的操作方式,但是在国外行不通的。
国外经常用计算器,这个时候计算器是他们的工具,他们不会心算,甚至可能会觉得我们的操作模式很不正常,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普及率还是很不错的。
既然数学是工具,那么小孩子要学习的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工具。而不可回避的就是小孩子需要学习将公交场景下的售票问题转化成,可以运用数学公式的模型运算,也就是减法运算。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如此简单的转换,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小女孩,目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学习这种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能力。
说到这里,稍微延伸一下,在目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热词,殊不知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算法,而算法又是什么呢?
就是将待解决的问题建立模型,而模型就是指你对一个人在这个场景下他会怎么决策,然后这个模型怎么去优化他的决策,我们可能要找到一套数学的方法,让它能够收敛,让这个决策可以优化。
然后再把这个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写下来,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人工智能了,你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抽象的问题给到具体化,本质上和小女孩回答妈妈的问题是一样的。
所以说观察的好处是很多的,同时对于比较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就会当时把他记录下来,这样事情的完整性和场景情都会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