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宫廷绘画看紫禁城如何过大年
在摄影术尚未出现的年代,我们了解历史唯一的影像途径就是绘画,这些绘画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更加清晰而直观地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期,我们将在几幅清代宫廷绘画的引领下,穿越历史的时空,去看看200年前的紫禁城内如何欢度新春过大年......
【参考资料】
1《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2《清代宫廷绘画》
3《清宫生活图典》
4《北京城百年影像记》
5《世说清语》
01
春节,又称“过年”,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它集纳福祈年、拜神祭祖、亲朋团圆、欢庆娱乐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形式于一身,是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最重要体现。
在众多清代的宫廷绘画作品中,我总共拣选出四幅与“过年”有关的画作,分别为:
《京师生春诗意图》
《万国来朝图》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
《太簇始和图》
具体介绍如下:
1《京师生春诗意图》
▲创作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
作者:徐扬 ,绢本设色
纵256厘米,横233.5厘米
该图以鸟瞰式构图,描绘了新春佳节从正阳门大街、大清门、天安门,到午门、太和殿,直至景山的京师全貌,全图还融入了20首乾隆御制“生春诗”,诗画一体、相映成趣。
2《万国来朝图》
▲清佚名作,绢本设色
纵299厘米,横207厘米
本图以鸟瞰角度全景式构图,描绘了乾隆朝某年元旦,众多外藩邦国使臣齐聚太和门外准备参加元旦庆典的场景。
有一点请注意,这一时期的《万国来朝图》有多个版本,除本文介绍的版本外,还有“(尺寸)365*219.5”以及“322*210”等版本,这些版本的主题内容、构图方式大体相同,只是在局部细节有所差异,如大家日后遇到,切勿混淆。
3《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
▲创作于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作者:徐扬 ,绢本设色
1761年的正月初一,北京上空出现日月当空,五星联珠的景象,本图描绘了当时北京的市井商街以及东华门外文武官员准备入宫时的场景。
4《太簇始和图》
▲创作于清乾隆时期
作者:丁关鹏 ,纸本设色
纵90厘米,横54.5厘米
该图以紫禁城建福宫( 西花园)为主体,描绘过年期间紫禁城内外的张灯结彩的新春景象。
由以上介绍可见,这四幅描绘元旦新春的作品恰好都是创作于乾隆年间。
乾隆时期是有清一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代表当时中国绘画最高水平的皇家画院(内务府下的画院处、如意馆)就云集了如唐岱、张宗苍、徐扬、姚文瀚、丁关鹏等众多国内丹青高手,以及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西洋画师。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彻底的交流融合、发扬光大,最终将中国宫廷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
乾隆元年(1736 年),正式在内务府下建立'如意馆'。“如意馆在启祥宫南,馆室数楹,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褚帖轴之匠皆在焉'(清·昭槤《啸亭杂绿》)。《清史稿》中也说:'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於启祥宫南......”
以下,我们将深入这几幅经典作品之中,神游其间,从各个细节看看200年前紫禁城里的帝王家是如何“过大年”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前讲明,自古以来我们其实一直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民国成立后,西学东渐之风日盛,遂改称农历正月一日为“春节”,称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并沿用至今。
本文为与史料记载相吻合,故使用“元旦”旧义,即代表“农历正月初一”,请大家不要混淆。
02
与民间一样,作为帝王之家的紫禁城在过年期间也会被精心地装扮起来,从前殿到后宫,各处亭台楼阁都将被粉饰一新,最常见的形式莫过于贴春联、挂门神、挂宫灯......
1、挂宫灯
在清代,每年自十二月二十四日(农历)开始,紫禁城内所有主要宫殿便开始挂起各式各样的宫灯,直至第二年的二月初三日为止。
在《清代宫廷文化通史》中有如下记载:
“乾清宫前安万寿灯十六盏,大小灯一百二十八盏;乾清门挂灯五盏;日精门、月华门各挂灯一盏;两廊檐回廊挂灯一百二十盏;栏杆挂灯一百九十四盏;御花园中也同时安灯。安灯毕,乐止。”
下面两图是《太簇始和图》中的场景,可以看到延春阁与吉云楼等建筑,都挂满了宫灯。
▲《太簇始和图》之吉云楼
▲《太簇始和图》之延春阁
这期间的紫禁城每天傍晚还会举行一个简短的“上灯”仪式:主管太监带领乐队乾清宫门口排列,先行跪拜之礼,然后乐队奏乐,同时开始“上灯”,而其它太监也分别在各宫殿、回廊、栏杆等处点亮宫灯......
一会工夫,整个紫禁城便灯火通明,所有宫殿建筑在灯光映射下显得更加的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以下几图是《万国来朝图》中所描绘的宫殿回廊下高挂宫灯的场景:
▲某宫廊下高挂着宫灯
《万国来朝图》局部
▲某宫廊下高挂着宫灯
《万国来朝图》局部
▲宫灯特写
《万国来朝图》局部
2、贴春联、挂门神
春联与门神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全国各地民间仍在延续着这一风俗,即在每年农历腊月三十(除夕)当天贴春联、挂门神,且全年不摘。
而当年满清皇宫的礼仪规制是在腊月二十六开始张贴悬挂,至二月初三便全部摘下收存,如下图所示:
▲某宫门口贴的春联与门神
《万国来朝图》局部
▲某宫门口贴的春联与门神
《万国来朝图》局部
紫禁城内所用的春联通常由翰林院精通书法的儒臣撰写,内容多为期盼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吉祥辞藻,撰写后交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
在紫禁城内悬挂门神是有规定的,即在“前朝”区域通常悬挂“武门神”,在“后宫”区域通常悬挂“文门神、仙女门神、童子门神”。
悬挂门神的习俗古已有之,其中一则传说为当年唐太宗生病,闻门外有鬼魅呼号,乃命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立于门外,一夜无事。便命画此二人像常挂于宫门之上,遂衍变为辟邪的武门神。
以下几图为清代紫禁城所用过的门神图案(摘自《清宫生活图典》)
▲武官门神
左为尉迟恭,右为秦叔宝
▲童子门神
▲文官门神
▲仙女门神
这些门神大多为绢画制作,经过多层托褙装裱,并有木架为框,保证其不变形且易于保存,待来年继续使用。
03
满清一朝的每年正月初一,紫禁城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元旦朝会典礼,所有在京官员及外藩邦国的使臣均会齐聚紫禁城,觐见天子、朝贺新春。
下图为《京师生春诗意图》中的午门区域,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正在从左右腋门鱼贯而入。
▲午门区域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根据清廷规制,文官走东侧的左腋门,武官走西侧的右腋门。将上图继续放大如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场景:
▲左腋门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右腋门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与此同时,在紫禁城的东华门也有众多王公大臣准备入宫,如下图:
▲东华门区域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局部
▲东华门区域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局部
继续放大上图,可以看到在“下马碑”旁整齐排列着官员们的坐轿,轿夫们正在休息闲聊,官员们顶戴朝服,穿戴整齐,遇有熟人便寒暄问候,互祝新年快乐......
▲东华门区域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局部
▲东华门区域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局部
清朝初年,为摒弃前明奢靡之风并保持满人的骑射武功,特规定在京官员一律骑马,不准乘轿......至清中后期此规定才逐渐放松。
04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活动。在几幅画作中都有相应的描绘,先来看看后宫:
过年期间,皇宫大内各种活动事项不断,因此所有内廷太监杂役便更加忙碌。只见他们有的打扫卫生、有的搬运物品,来来往往、穿梭不停。
▲洒水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扫地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在《万国来朝图》中描绘了一些太监正在搬运物品的场景,这是各宫妃嫔得到的新年赏赐。从图中可以看到各种珠宝玉器、绫罗布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正在搬运赏赐的太监
《万国来朝图》局部
▲正在搬运赏赐的太监
《万国来朝图》局部
▲正在搬运赏赐的太监
《万国来朝图》局部
▲正在搬运赏赐的太监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当然太监自己也会得到一些奖赏,新年红包还是有的:
▲太监在领赏赐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每年的十二月十七日(后改为十九日)开始,宫中便可燃放爆竹,尤其自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皇帝在宫中行动,每过一门便放爆竹一声。紫禁城过年的气氛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愈发浓烈了。
▲燃放爆竹
《万国来朝图》局部
后宫是女人的天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便是后宫佳丽们粉墨登场、争奇斗艳的绝佳时刻。
在《万国来朝图》中,画家便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在宫廊下、在花园里,梳洗装扮一新的各宫小主们,穿着精美的吉服欢聚在一起,有的谈天说笑、有的赏花观雪,还有的领着小阿哥们嬉戏玩耍......
▲嫔妃相聚
《万国来朝图》局部
▲嫔妃相聚
《万国来朝图》局部
▲嫔妃相聚
《万国来朝图》局部
此时,紫禁城的主人乾隆皇帝在做什么呢?在《京师生春诗意图》中我们找到了他的身影......
▲乾隆皇帝慈宁宫请安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根据清代皇家规制,新年首日清晨,皇帝须往太后宫中请安问好,恭祝母亲新年顺遂安乐、健康长寿,并以此彰显皇家孝道、垂范天下子民。
▲黄缎绣彩云金龙纹皮朝服
皇帝冬季参加庆典时所穿
乾隆的母亲是“崇庆皇太后”,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熹贵妃”(《甄嬛传》人物原型)。
乾隆帝对其母极为孝敬,堪称清宫帝王楷模,几次南巡均携母同往,崇庆太后的六十、七十、八十大寿庆典皆极尽隆重奢华。今天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便是乾隆为庆祝母亲六十大寿而修建的。
05
后宫讲述完毕,我们继续神游画中,去紫禁城前朝区域转转......
乾隆王朝是中国封建帝国时期最后一个盛世,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
因此,无论中国周边的藩属近邻(如日本、安南、朝鲜、吕宋),还是远在欧洲的西方诸国(如英吉利、法兰西、荷兰),都在谋求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而一年一度的紫禁城元旦朝会便是这些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缺席的盛典。
在《万国来朝图》图中,画家以更多的笔墨描绘了元旦当天众多外国使臣携带各种珍稀贡品,聚集于太和门外等待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截取部分画面如下:
▲太和门外等候觐见的外国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太和门外等候觐见的外国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太和门外等候觐见的外国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太和门外等候觐见的外国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我们将画面继续放大,可以看到一些熟悉国家的名字:
▲日本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法国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英国使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而在太和门内,一切业已准备就绪,中国的王公大臣们穿戴整齐,站在太和殿前的台阶上,静候大典开始:
▲中国的王公大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中国的王公大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中国的王公大臣
《万国来朝图》局部
元旦大典是清宫最为隆重的盛典之一,因此相应的规制仪式必不可少,在太和殿广场上我们可以看见卤薄仪仗已经排列整齐,如下几图:
▲卤薄仪仗
《万国来朝图》局部
▲卤薄仪仗
《万国来朝图》局部
所谓“卤薄”,就是皇帝出行或朝会盛典时使用的仪仗队列。卤原义为大盾,亦指披甲执盾随皇帝出行的人,而这些人的排列次序是有规定的,要记录在“薄册”上,因此称为“卤薄”。
东汉蔡邕书中曾记载:“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卤薄最初的作用是“护卫”,之后就逐渐演变为象征皇权威仪的重要装饰。唐、宋时期卤薄发展最盛,史料记载,宋神宗的卤薄仪仗足有二万二千余人。
满清入关继承大统后,对中原汉家文化的进行了全方位的吸收与继承,其中自然也有包括卤薄在内所有皇家帝王的礼仪规制......
关于卤薄我们日后会单独行文细述,在此先讲一个“小玩意儿”——静鞭,如下图:
▲静鞭
《万国来朝图》局部
静鞭也叫“鸣鞭”,是一种尺寸较大的鞭子,《清会典·銮仪卫》记载:“静鞭,黄丝,长一丈三尺,阔三寸。”
这种静鞭常用于各种重大朝会典礼的开始环节,在很多清宫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典礼正式开始,皇家銮仪卫挥舞着长长的静鞭,发出巨大的声响,会场气氛顿时肃穆起来.......
在皇家礼制之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源于周代的“雅乐”,即“宫廷音乐”,历经千年传承至明朝衍变为集礼、乐、歌、舞于一体的“中和韶乐”,并被清代完全继承下来。如下图:
▲中和韶乐中的建鼓
《万国来朝图》局部
上图中乐器名为“建鼓”,早在商代西周已经出现,《国语·吴语》中记:“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
在明清的中和韶乐中,建鼓通常为开典领奏的乐器。
▲中和韶乐中的编磬
《万国来朝图》局部
上图中的是中和韶乐中的另一件主要乐器,名为“编磬”,由碧玉或灵璧石制成,上下共16件,演奏方法与编钟近似,通过磬体薄厚调节音调高低......
▲编磬特写
《万国来朝图》局部
如此盛大的朝会,安保工作至关重要。在《万国来朝图》中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皇家侍卫,他们有的排列在太和殿前,有的守卫在重要出入口......
▲皇家侍卫
《万国来朝图》局部
▲皇家侍卫
《万国来朝图》局部
▲皇家侍卫
《万国来朝图》局部
万事俱备,吉时已到,只待庆典“男一号”乾隆皇帝隆重登场,可此时怹老人家正坐在某座殿廊下面悠哉游哉的休息......天朝上国帝王君主的派头与气度拿捏得死死的......
▲正在休息的乾隆皇帝
《万国来朝图》局部
看下乾隆身上这件“大衣”,名为“端罩”,是清代皇帝冬季穿在朝袍外面的礼服。通常为上等的狐皮或貂皮制作,毛色纯正、手感松软,内衬明黄色暗龙纹绸里,是防风御寒的佳品。
▲明黄色江绸黑狐皮端罩
OK,新春佳节的画中神游到此结束。四张宫廷画作篇幅有限,虽不能将所有皇家过年的礼仪风俗一一表达、尽收其中,但也可让今天的我们充分感受到当年大清帝国的辉煌过往,那四海升平的盛世繁华、那万邦来朝的大国威仪,都在画家的丹青妙笔下得到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升华.....也许,这就是乾隆爷想向后人真正表达的吧......
【后续】乾隆皇帝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创造了大清帝国的盛世繁华,又以自己的风流儒雅、诗情画意,缔造了中国宫廷绘画领域空前绝后的颠峰时代。然而世事更迭、枯荣一瞬,随着乾隆大帝的驾鹤西去,庞大帝国的盛世也逐渐转为衰颓,无法继续为宫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此外,后续几代皇帝无论自身的修养造诣还是对于艺术的热忱与兴趣都无法与乾隆相提并论,致使宫廷绘画的发展与满清王朝的国势一同走向衰退,直至灭亡。
END
影像 | 城市 | 历史 | 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