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传奇逆袭,布衣变戎帅

01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名篇《别董大》中的诗句。

作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齐名的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雄浑古朴,厚重深沉。他的诗句词语简洁,不加雕琢,在边塞诗派中开一代诗风之先。

高适一生可谓传奇,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

高适是沧州渤海县(景县)人,出生于官宦人家,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高侃是初唐时期的名将,戎马一生,安东朗西。

高侃曾任大唐驻守西域的北庭安抚使。在唐太宗征讨东突厥之乱中,他担任唐军主帅,率军出击,生擒突厥王车鼻。唐高宗攻灭高句丽之战中,高侃任行军总管,因功升任掌宫城禁卫的左监门卫大将军。几年后又任安东都护,平息了高句丽的反叛。

高侃死后赠封渤海郡王,享有陪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的殊荣。头顶祖父光环的高适有着与生俱来的傲骨。他从小就显示出不拘小节,不为世俗左右的气质。

高适的青少年是在南方度过的,他的父亲长期在岭南为官。高适便也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在广东,福建一带。直到20岁那年他的父亲病故于广东,高适才返回北方。

他先是到京城长安闯荡,不过以他那种不媚权贵,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也难以在京城立足。寻求进身之路,没有成功。

后来高适来到河南商丘定居下来,几间茅舍,几亩薄田,过起了诗书耕读的清贫生活,就这样的日子他居然一过就是8年,自然也是学问大长。

02

28岁时,高适离开河南去往燕赵游历。先后在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府中当幕僚。日子虽然清闲,他的名气却开始传播出来。

高适客居商丘时开始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此时他有了发挥文才的机会。因为他原本就睿智聪明,见解独到不落窠臼,他的每首诗一写出来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塞上》﹑《蓟门五首》等诗就是他这段时间的代表作。

高适才华出众,却不愿意通过常规的科举之路走上仕途。他以耻于参加一般的科举为由,执意要等待皇帝的制科才去应试。

所谓制科,是指除了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之外,由皇帝不定期下诏,并且亲自主考的科目。也称为特科,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在唐代特别盛行。制科考试录取的人数不多,但因为是皇帝亲自挑选,士子只要被选中便是天子门生,日后往往会被委以重任。

高适32岁那年总算等到参加唐玄宗开制科的机会,可是经过考试选拔下来他却落榜了。高适可算是始终不改初衷,又过了14年,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已经是46岁的年纪了。经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终于等到被制科选中。

费尽周折完成了心愿,却没有给高适带来通畅的仕途。中了制科后,他只是被派往河南封丘当了一个小小的县尉,在县衙中具体管理庶务的低等小官。

这让心志颇高的高适十分失望,他怎么也不甘心偏居一隅,受困于迎来送往和繁琐杂务之中。

三年后他辞去了官职,再去长安谋求发展。

第二年,他受人举荐来到千里之外的凉州,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后来担任掌书记一职。51岁的高适从此告别了前半生的穷困坎坷。人生如同开了挂,仕途也变得一帆风顺起来。

03

哥舒翰是唐朝名将,他文武双全,骁勇善战,在青海与吐蕃交战中屡屡大败敌军,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大功。他深受朝廷信赖,被封为西平郡王。这年夏天,哥舒翰带着高适入朝,在唐玄宗面前推荐赞誉了高适。

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他率领十五万叛军,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洛阳、长安。一路上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很快攻陷东都洛阳。唐军一路败退到豫陕交界处的潼关坚守。

这年哥舒翰因为突发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此时正在家中休养。哥舒翰被唐玄宗召回,带病临危受命率领20万唐军驻守潼关拒敌。这年年底,高适被任命为左拾遗,后来转任监察御史,也被派往潼关军中辅佐哥舒翰。

哥舒翰在潼关击退了叛军主力的多次进攻,半年下来叛军毫无进展。哥舒翰主张固守潼关,等叛军人心涣散时趁势出击,一举扭转战局。可是唐玄宗等不及了,在杨国忠蛊惑下,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

756年六月,唐军在河南灵宝中了叛军的伏击,结果损兵折将溃败而逃,只剩下八千人回到潼关。不久哥舒翰被部下叛将劫持,绑在马上送到叛军手中。

潼关失陷后,高适奔赴长安向唐玄宗献策。他建议招募壮勇组成敢死队反击叛军,可是惊慌失措的皇帝已经顾不上考虑高适的主意。几天后的清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众大臣出了长安城,向西南仓皇出逃。

高适和一些官员骑马沿着小路追赶,在河池寨赶上西逃的大队人马。高适站在唐玄宗马前,向皇帝分析自己对当前时局的见解,唐玄宗听了他一番意气激昂的陈述,颇为赞许。

04

七月,逃到成都的唐玄宗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还诏令其他皇子分领天下各地节度使。其中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谏议大夫高适向唐玄宗进谏,认为对其他皇子授给兵权的做法十分不妥。可是皇帝却没有听进去。

李璘到达江陵后,招募了数万兵勇。他手握重兵,辖下数千里疆土。在他的儿子襄城郡王李偒等人怂恿下,李璘打算乘着天下大乱进军金陵,如同东晋王朝那样占据富裕的江东地区。

此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其父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其实是被夺位架空了。

唐肃宗自然也不愿意其他皇子与自己分享兵权,他将高适召来商讨对策,君臣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唐肃宗设置淮南道,管辖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扬州、楚州、滁州等十二郡。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瞋﹑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讨伐永王李璘。

十二月,李璘擅自率领水军沿着长江东下,兵锋直指广陵。他不顾当地官员的指责,派兵袭击长江两岸的吴郡和广陵。还杀了丹徒太守阎敬之,引起江淮地区的震动。

高适等三路兵马会合后开始东下征讨李璘叛军。广陵郡长史李成式在江北瓜州作战前阅兵,在城墙上插满了旗帜。李璘从小在宫中娇生惯养,其实并没有什么能耐。他隔江看到对岸旌旗飘扬,以为朝廷派了大军来到,不禁慌了手脚。

晚上,只见长江北岸无数火把舞动,江面倒影摇曳。李璘以为朝廷大军已经开始渡江,吓得连夜逃跑。在奔往晋陵(常州)的路上被李成式追上击败,李偒肩部也中箭受伤。

李璘一行逃到江西,夺取鄱阳和余干后再往南逃往广东,结果在大庾岭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率领的兵马追上,交战中李璘受伤,被皇甫侁擒获后杀死,李偒也死在乱军之中。

随着李璘父子死于非命,永王之乱只维持了两个多月便被剿灭了。5年后,762年唐肃宗之子李豫即位不到一个月,即为其叔父永王李璘平反昭雪。

永王之乱平息后,高适又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曾率军与围攻睢阳的叛军激战,解救张巡和许远坚守的睢阳城。

05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出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很多著名诗人,高适与他们多有交往。

天宝三年,高适曾经与李白杜甫三人在开封古吹台相聚,登台酣饮唱和,留下千古佳话。杜甫流寓成都草堂,躲避安史之乱时,正在成都为官的高适对他多有接济。高适与王昌龄是多年老友,与王之涣也过从甚密,“旗亭画壁”的典故便是三人在洛阳游学时留下的轶事。

永王之乱成全了高适,使他成为位高权重的节度使,仕途飞黄腾达走上权力巅峰。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就绝没有如此好运了。

同为边塞诗人的王昌龄,写下过名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进士及第,后来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入选过博学宏词科,才华超绝群伦,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却只当了一辈子县尉,县丞这样的小官,还曾经被贬去岭南。最终竟然在59岁的年纪,辗转回老家的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为嫉妒而杀害。

而大诗人李白更是因为站错队,卷入皇家权力之争,直接栽倒在永王之乱这件事上。以致遭受锒铛入狱和流放之苦,从此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直至客死安徽当涂。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带着妻子来到庐山避祸。在永王李璘多次邀请下进入到他的幕府中。不明就里的李白以为永王之举是救社稷于乱世。他踌躇满志,天真地幻想一抒抱负,成为像东晋谢安那样运筹帷幄的风云人物。

他不合时宜地写了一组《永王东巡歌》,记述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鼓吹永王的功绩,将永王的发兵东下比喻成东晋与胡人的战争。

结果不到个月,永王兵败被杀。受到牵连的李白也被抓到浔阳,以附逆作乱之罪锒铛入狱。

在狱中,李白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盛赞高适在平息永王之乱中“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希望老友能出面救助自己。不过最终高适却选择了沉默,此事也让他备受诟病。

第二年,李白在崔涣等人帮助下才得以出狱,被流放到贵州夜郎,一直等到朝廷大赦才重获自由。

高适后来到四川为官,做过彭州和蜀州的刺史﹑剑南节度使。六十一岁时回到京城,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死后赠礼部尚书。

盛唐著名诗人多为仕途坎坷,只有高适一枝独秀。他50岁前落魄潦倒,50岁后居然时来运转,当到独揽一方大权的节度使,书生成为戎帅,驰骋疆场。直至封侯拜相,功名显赫,可谓一代传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