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问题,被问一周
图:安水如,有滤镜
一般而言,三岁半之后的孩子,就会慢慢地成为“百问大师”,是时,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能从他们嘴巴给冒出来。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无关紧要的话题,往往能够问倒有些生活经验的父母等大人。有的时候,父母就是知道其中的科学答案,但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把孩子给搞糊涂,以至于父母怎么说,孩子就是没法听懂其中的意思。在这期间,父母若性急便会生气,时日久长,孩子的探索精神,也便被成人给活活整没了。
我是有过泥巴路的人,也见过下雨天泥巴路会是怎般的样子。但我家孩子尚且年幼,他不怎么有见泥巴路在下雨的时候,会是怎般的样子。我在与孩子交流“公路”话题的时候,就没有告诉孩子,我的亲身经历。这是因为,我的经历,我的经验。孩子作为有别于父母的人儿,要去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了知到了泥巴路在下雨天,会是怎样的风景,他才能深切理解我对雨季泥巴路的语言表达。不然,孩子只是听了我的表达,未必能够真的做到理解。不仅如此,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如何去做探索。
“公路”这个话题,我们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来做交流,但都没有给他灌输学科上的专业知识。我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宇宙爆发的当前科学理论专业知识,但我希望孩子能在发问“宇宙是怎样爆发的”中学会思考,懂得探索,清楚学习。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会是什么,不是特别的重要,我们怎样作答提问,怎样探索疑惑,是重要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会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是历史的某些问题,都能跟随考古的新发现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也因此,在过去的一个礼拜里头,每天放学,走在马路的他,都会问旁边的我说,“妈妈,这儿为什么会有公路呢?”。我并没有在回家的第一时间里头就去搜集资料,然后将那官方答案,一板一眼地念给孩子听。我更多是在引导孩子作观察,让孩子先去看见这公路上,都有哪些东西。孩子将自己的眼睛所见,都告诉了我。
紧接着,我让孩子作出可能性的想象,说,下雨天,宝宝走在泥巴路上,会是怎般的样子。走在这样很少泥巴的公路上,又会是怎样儿。我家孩子有去乡下生活,这样的提问,他多少能说上一点儿。但见他告诉我说鞋子不湿,衣服不脏等等。可他仍旧是没法满意。显然,他那年幼的思维,还不具备相应的迁移能力,与举一反三的能力。
图:安水如,有滤镜
后,我们继续探讨这公路的话题,从不同侧面去探讨,但每一侧面,都很落地,也很具体。我不想给予孩子距离生活太过于遥远的问题答案,尽管,那般的答案,也许很专业。我希望孩子多从自己日常生活、自身角度来去思考问题,获得相应答案。也因此,我并没有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道路史”,趁机让孩子知道这道路的发展,是有一段长远历史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这般的答案,显得是太过于高深而空洞的了。
最后,孩子自己给了答案,告诉我说,如果没有铺公路,汽车就会摔跤。作为成人来说,我们有常识,会是有所懂得,汽车就是走在泥巴路上,也不一定都会翻车摔跤的。但孩子的世界不一样,他的生活经验是宝宝走在泥巴路上就容易摔跤。所以,我们要有公路。汽车也一样,汽车要在公路待着,就不容易摔跤的了。我家孩子不大会“翻车”等专业表达,就用了日常的语言,一个简单的“摔跤”,将汽车翻车出事故的场景,给形象化。我听了之后,也不去作刻意的纠正。在我看来,孩子这般的表达,就已是很好的了。
图:安水如,有滤镜
至于其他的更多,我不愿去作过多的推翻。我并不觉得与低龄儿童作辩论是必要的。辩论与推翻这一方法,若是操作不当,极有可能会是将孩子内在的自信,给销毁殆尽。孩子的生命自信,是在日常细节中呵护而来。思考之后的答案,对于儿童来说,便是人生的重要获得,理应得到旁人的尊重。孩子在有了一定成长之后,慢慢地,他自然而然地就会清楚知道,汽车在公路也会摔跤,汽车在泥巴路也不一定会摔跤。对于儿童来说,懂得从问题中学着思考,是学习如何捕鱼这一技能。在我看来,四岁以后的儿童,是可以学习思考的了。学而不思则罔嘛。但还不适合参与辩论。辩论需要很深的逻辑思维,学龄儿童的思维,尚未得以完成发展起来。不仅如此,辩论还缺不了一定程度的生活经历,缺少生活阅历的辩论,更多不过就是空洞而乏味的概念对簿,并无多大裨益。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