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掌握这4大诀窍就好

36氪的朋友们

 · 10小时前

关注
看了很多书却没有收获,你可能一直在“无效阅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彭小六”(ID:pengxiaoliu1985),作者:彭小六,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是读书日,相信不少伙伴都收到了铺天盖地的读书推广,但我们不能只在读书日才读书,那怎么去读好书呢?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将和大家分享高效学习的四板斧,帮助大家做选择,快速实现高效学习。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关于选书,大家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

小六我有一个理论是:自己需要提升什么,就读什么。

从这个理论延伸出的观点,是:每年至少要积累一张牌

什么意思?

就是每年至少要给自己定一个阅读主题,无论你在哪个专业/行业,每年都要尝试积累一张牌。

比如:

我在2019年时,积累的是演讲;

2020年时,积累的是这个教学力;

2021年时,我想去尝试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教练技术。

那这个主题怎么定呢?

这个主题就是,你当下或接下来要去做的事。换句话来说,接下来这一年的时间,你读的所有书籍,上的所有课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

但很多同学却恰恰相反,主题没确定好,却读了很多书。

我们有的洋葱学长姐,一年会读上千本书,但读得特别散,没让看过的书发挥到ta该有的价值。

而上面说的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没定好主题前,你读得再多,也没有凝聚成一股力量。

那当下需要什么呢?

比如说为什么2019年我要学习演讲?因为当时很多人跟我说,“小六,你的表达能力不是特别强”,那我就去学习演讲吧,并锻炼一下自己表达观点的能力。

过了段时间,又有人告诉我,说:小六,你线下课的讲课能力,需要提升一下,那我现在能力提升定为讲课能力。

就类似我说的这样,你可以每年去精进一个新的能力,缺什么补什么。

不是说未来几年怎么样,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吧。我们当下,就把必须要做的事解决掉。如果你每年都能解决,你就会发现,你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关于选书,我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我们每年大约有3万册书籍出版。

无论你用什么阅读方法,其实都很难把书都看完。

如果你觉得一年太长了,可以设成100天,再调到一年,每年你至少可以尝试三个,但是每个阶段内一百天不要分散。

100天之后再去学别的东西,是可以的。但这100天,就学一样东西。

我的学员静姐就是通过前面这系列学习,一年一个的实验,慢慢地凝聚在亲子这一模块上。

我们很多同学,也开始慢慢聚焦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

所以如果你在选书时,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没关系。

你先去读,读大概30-50本时,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读的这五十本书里,都是有主题的。

工作需要和感兴趣的书不一样,怎么选择呢?

这里,其实选择的不是书的事。而是你的时间应该花在工作上,还是花在兴趣阅读上?

对于我来说,很简单——

要是当下你处理工作会掉头发、很头疼,经常做不完,那很明显需要提高你的工作能力。

所以这时其实没得选,要先保住饭碗再说,不要听那些人说的什么陶冶情操,你先养活自己再说,好不好?

只有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做那些浪费时间的事情,

关于选书的模块,一定是当下急着要用,当下很痛苦,当下马上能用起来的书,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聚焦。

你可能觉得,目前的生活一团糟糕,没有特别多的选择。

没关系,100天先打一张牌,先搞掂一个主题,不是让你100天就拼命。而是要,一边读书一边实践和行动。

比如说你100天的主题是图卡,那这100天,不是说读100天都跟图卡相关的书,

而是这一百天,一边读一边跟着老师练习。

为什么你练了一百天才有效果,读一百天没有任何效果?

我一直都在强调,要是技能类的学习书,不要看太多,找一两本市面上公认有效果的书籍就好,然后跟着练习,边读边用,才是最有效的。

找到书中的重点

怎么样去找到书中的重点?

一本书中,什么对你来说是重点呢?

先问你三个问题:

如果书上有些东西,你已经知道的算不算重点?

一本书上某个知识点很厉害,但是你用上,算不算重点?

最近每年都会有一些书籍,是各个大咖非常推荐的,说实话这些书,你读完之后,你真的觉得有用吗?

什么是重点?

重点是对你有用,对现有的认知有反常识。

1、反常识

他讲的这个知识,打破了你原来的理解,那这种知识就是重点。

所以如果是知识类的,他一定是反常识的。

我举个例子:

比如关于创业,如果你没有创过业,你去看一本创业相关的书籍,

你没有这个创业的一些认知,别人告诉你创业不是这样,而是这样时,你根本没办法去辨别。

2、能解决问题技能

能解决问题的是重点。

比如说我拿到一本书,他讲到了很多,比如四大模块,分别是,赚钱、理想、领导力和创新……,

那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一个点,其实是领导力和创新,所以能解决当下问题的书很重要。

再比如,我在另一本书里发现,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内容,但很多是我已经知道了。那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重点。

因为绝大多数这么做的、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都看过了。至于,其他一些,你看完之后,觉得很高大上的但却没用的,自然也不是什么重点。

理解

顾名思义,就是你从书中找到了这些,能解决你的问题或困难的东西之后,怎么理解它呢?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是,无论我们读一些很深奥、很难,还是特别理论化的书的时候,

只有会用了,就叫理解。

关于理解有几个层次:

能说得出,还能讲明白(说给别人听),还要能行动起来。

我们学习的有几个层次就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而大家对于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对看完这本书后的理解是,至少要做一份一模一样的《关于我如何创业》的手册出来,才算理解了。

所以我就试图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小六创业养成笔记》,就是这样依葫芦画瓢重新做一份手册出来,然后边做边改边,用这种方式达到我对理解的要求。

理解,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哈,所以我们在这里,不给大家一个统一的标准。

但,理解之后要干嘛?一本书或一个知识点,当我们学完之后,真正的理解就是我们能用。

能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解释这个新的知识,就行。

比如说我看了小六写的这篇文章,觉得特别好。那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我有没有尝试过,小六所说的这几个点呢?看完之后,输出了学习笔记,算是理解了吗?

要是你只是把我文章中的标题简单罗列了出来,这不算理解,因为你这只是停留在记忆层。

因为按照刚才的标准俩来说,你没有用自己旧有的知识去理解我的内容,而你仅仅只是记录和摘抄下我的东西,他还没有变成你的。

比如说,我以前是怎么选书的?以前怎么做分享的?那看完小六今天这篇文章后,我接下来要不要改,哪些是停止做的,哪些事要改进的,哪些是继续保持的……

当你用这样的文字,和我的知识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才认为你是理解了的。

读阅读一本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就意味着除了书上的知识点外,还要有自己的知识点。

发圈

为什么要发圈?

如果你在职场中,你去读书,要不要发圈?

如果你是一个宝妈,你读了书,要不要发圈?

我们做个人品牌的,都知道要发圈,那普通职场人呢?

我发现发圈能很好地锻炼你的表达能力。

我举个例子,

如果读了一本书,我会发圈:

因为我想锻炼一下沟通表达能力,或者我想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就是你读完一本书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我为什么选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里,那些对我来说是重点,以及我是怎么理解的。

除了有书上的内容,还有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选这本书,我觉得书里的重点有哪些,以及我怎么理解的?

你要做什么样的人设,就发什么内容。你想别人怎么看你的,你想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就发什么。

以上,就是我关于高效学习四板斧的一些见解和分享,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大家行动起来,从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加上你自己的学习感悟开始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