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分心,得从这3个源头抓起
智能时代,太容易造成分心了,有数据显示,在2000年,我们的平均注意力还有12秒,但到2013年,降到了8秒,这和金鱼的相差无几。
要取得高质量的产出,必须专注思考,深度工作,将注意力保持在一件事上较长时间。而分心,是因为其他的提示线索吸引了注意力,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当前任务转移。
我在星球分享过一个由人,动作,环境三部分构成的三维图,简称PAC。分心的线索也源自这三部分。
很多心理学家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Fogg 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含糊不清,在真实世界中也不太有用,他在《Tiny habits》中提出了一个行为的完整定义,又叫 PAC Person图。
从他给出的 PAC Person 图中,我们可看到动机(Motivation)有三个源头:
Person:人,受情绪影响;
Action:动作,动作本身带来的奖励或惩罚,常说的胡萝卜与大棒;
Context:环境,源于外部环境的动机,通常是归属感。比如当朋友拉你进入一个迪厅,看到大家都在跳,你也会蹦起来。
PAC 三要素定义了一个具体的行为,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就改变了行为。理解并记住这张图,我们就能开发出改变行为的很多方法。
1.情绪线索
人的线索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线索,比如你饿了,是寻找食物的线索。内心的焦虑感,是让你玩手机游戏的线索。通常,情绪的波动会产生内部线索。
情绪是无法控制,但可以疏导。我们可以记录它,探索它,把它当做陌生又熟悉朋友对待。比如当你压力大,心情不好时,你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当下的感受,记录能缓解和发泄情绪,也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交流和反省的过程。
很多时候,写出来后,感觉就好了很多,心情也没有那么坏了,你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探索它,比如为什么会心情不好呢,压力从哪里来等等。
临床有好多案例证实,写作和记录有助于治疗抑郁。
2.环境线索
第二种是外部环境的线索。今天最主要的外部线索不是其他人,也不是环境中的其他事物,而是24小时随身陪伴的手机。
手机成为我们外部线索的主要源头。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调整和控制,我的方法是:
删除不常用的 App
组织排序常用 App
关闭所有App提示,不让它弹通知
手机设置静音,隔段时间看一下
这样一通操作下来,手机已不再是我分心的主要来源了。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有一个原则是:
你要主动管理你的手机通知,不要被动接受App的弹出通知。被动接受通知,就是将自己宝贵的注意力交给了他人。
3.动作线索
前置动作也是分心的主要来源。比如以前我看书时,看到书中推荐的另一本书,就画出来并到豆瓣上看看评价,看看介绍等,认为有价值,就加入想读清单。
这一波操作通常需要10多分钟,中断了正常阅读,有时候还被有趣的东西吸引,完全忘了自己正在读的书。
现在,看到书中提到的书,我会将书名写在页面上方,并折页,等读完这一章后再去豆瓣查看。阅读流畅性好了许多,效率也有了提升。
总结
分心是由与当前任务无关的线索造成的,集中注意力就得管理这些线索,不要打扰我们。可从情绪线索,环境线索,前置动作三个角度出发,寻找相应措施管理线索源头 ,进而提升专注度,增加产出。
「认知复利训练营」报名截止日期还有最后一天了,想架构认知体系,积累认知资产的朋友,请阅读第二条推文,抓住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