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引||北大巷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北大巷是因地处村子的北边而得名。

所谓的北大巷,其实并不大。满打满仅有十多户人家。这十多户人家形成一个小小的十字,我家就住在十字的北端 。

我的童年是在北大巷度过的,北大巷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十字的东北方有一棵老槐树,树冠象一把巨大的伞,把十字这块不大的天遮掩得严严实实。

老槐树下面是个好地方,邻里们时常在那里乘凉,这十字无形中就成为北大巷的文化娱乐中心。

北大巷的热闹程度是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和煦的春风,象一支饱蘸丹青的画笔,给老槐树的树梢点上了淡淡的嫩绿。这嫩绿一眨眼就变成深绿。槐叶儿密密匝匝,遮天蔽日。槐叶里夹杂着小小的槐米。槐米儿眼看着一天天长大,变作一串串花蕾。花蕾渐渐地绽开,开满了一树鹅黄的花。槐花儿的芬芳,弥漫了整个北大巷……,这芬芳,诱来了成群的蜂舞蝶狂。……眼看着花开花谢,花瓣儿撒落一地,不由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无不令人同感忧伤。然而,花儿谢了,每个花瓣里又产生了小小的豆荚。每个豆荚里孕育几颗槐籽,一个个新的生命又诞生了……

冬去春来,气候渐暖。人们的活动,由户内转到户外。

劳动归来,茶余饭后,闲暇时间,邻里们渐渐汇集到老槐树下。邻里们的关系都很融洽,很少有人面红耳赤高声说话 。

天热吃饭的时候,男人们大部分端着老钵碗,圪蹴在老槐树下,一边聊天,一边用餐。看谁家的婆娘手儿巧,看谁家的饭菜做的好。每个人的老钵碗里,都飘溢着不同的、香喷喷的诱人的饭香,相互品尝,互通有无,简直就是一个大会餐。

夏日的夜晚,皓月当空,月光透过树冠,象散碎的银子撒了满地,更显婆娑迷离。我时常铺着一张破凉席,躺在老槐树下,一边遥望着那浩瀚的星空,寻找我所熟知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一边听知了在树上一声声地歌唱。青绿色的槐吊吊虫,吐着长长的丝,从树上一直吊到我的脖项上,凉嗖嗖的……

村子里最辛苦的要算数女人,她们从天不亮睁开双眼到睡觉前总是手脚不闲。月光下,有的纳鞋底,有的纺线线。而男人们坐在一旁海阔天空地聊天。

我们村子地处黄河岸边。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黄河上的船。有钱的人家,家里有船,男人需要在船上经营管理;没钱人家的男子汉给有钱的人家当船工。总之,村子里的所有男子汉,大部分都有下船的经历。船工们除了寒冬腊月,长年漂泊在黄河上。这些船只上到晋陕峡谷的黄河壶口瀑布,下止河南山东。他们萍踪拾小,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经常给我们讲他们所经历的奇闻轶事。他们脑子的故事,多的就象大婶们纺车上的长线线,永远没完没了……我躺在破凉席上,象听天方夜谭般地听得津津有味,常常是听着听着,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忽然,耳伴闻得雁鸣声。仰望长空,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大雁告知人们:秋天来了!

阵阵秋风,带来了秋天的寒意。秋风吹黄了绿树和青草,也吹黄了北大巷的老槐树 ,槐叶儿纷纷凋零落地。

随着节令的变化,人们聚集的场所,由夏天的南阴处转移到向阳的北墙根下。人们穿着厚厚的老棉袄,对着暖暖的太阳,有的坐着 ,有的蹲着,还有的倚靠着墙根站着。一边腾云驾雾吧唧吧唧着嘴里的旱烟袋,从烟袋锅里烧出了许许多多没头没尾零零碎碎的段子和笑话,把呼呼肆虐的寒风挡在厚厚的老棉袄外边。平和的笑意和知足的乐趣沿着满脸的皱褶慢慢地流淌出来。

一场大雪过后,大人们都躲在屋子里的火炉旁,或者热抗上,有的下象棋,有的打扑克。北大巷的小十字便成了我们孩子们的天地。我们在小十字堆雪人、打雪仗,尽情的玩耍、嬉戏。棉衣湿透了也全然不管不顾,回到家里,难免要受到大人的一顿训斥。

炮竹声声,辞旧迎新。孩子们一个个穿新衣,放鞭炮,喜气洋洋地迎来了新的一年。小十字更显得欢天喜地。

我在北大巷生长了十六年,北大巷在我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十六岁哪年,我怀着对北大巷深深的眷恋之情离别了故乡。

流年似水,光阴荏苒,弹指间我已阔别家乡四十余年。在这四十余年里,不论我走到那里,但无时无刻不把北大巷怀念……

今年清明节,我回故里给老父亲祭扫陵墓,只身来到北大巷的小十字,寻找童年的梦。然而,我却发现北大巷的老槐树不见了,老邻居大部分都搬走了,物非人也非,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我如梦游一般,恍若隔世。我独立小十字 ,感到无限的凄凉和惆怅……

我难忘,北大巷邻里们的和谐相处;

我难忘,北大巷的大伯大叔教我做人的道理。

北大巷给予我温馨;

北大巷养育我成长。

……

作者简介:张先引,(1951——)中共党员,临汾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二届委员会常委,教文卫体专委会主任,兼《临汾政协》刊物主编。山西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

1967年5月参加工作。当过工人,从过军,任过记者。曾任临汾地委宣传科科长,主持临汾行署文化局全面工作并代理临汾地区艺校校长。地改市后,任临汾市首届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山西省文联第六届、第七届主席团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省作家协会评审专家库专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退休后任临汾市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多年来,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山西日报》《山西都市报》《临汾日报》《山西文学》《黄河》《火花》《都市文学》《桑泉》等书报刊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新闻、通讯作品近200万字。《临汾日报》连载了《爱国名将傅作义》《母亲河畔的足迹》《严父墓前泪湿巾》《张先引文集》。小说《撵獾》荣获临汾市“五个一工程奖”,散文《故乡的马角》等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散文《北大巷》荣获《都市文学》优秀奖。同时发表过许多电影、电视剧本,其中撰写的曲沃县民间艺术家郑月巴的《葫芦王》、浮山县剪纸艺人《巧媳妇》和临汾地区群艺馆副馆长张文娟《乡间採艺人》荣获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优秀影片奖和优秀编剧奖。《小厂奔市场》荣获山西电视台改革开放优秀专题片奖。为临汾电视台撰写了《充满希望的路》等专题片脚本。有近千幅摄影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种书报刊物。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了辽宁省抚顺、江苏省南通等省内外举办的书法展览。

朗诵者简介:梅坞烟雪,山西省临汾市人,本名孙立平。是一位不求名利的朗诵爱好者,声音甜美,咬字清晰,声情并茂,感情充沛。善于用声音描绘作品的情感,诠释作品的内涵与精神世界。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在作品推出一月内支付。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