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 记忆中的老物件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时间以它倔强的步伐沉稳地向前迈进,其间,有多少人们熟悉的物件慢慢淡去或者消失。淡去也罢,消失也罢,那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告别。这些老物件在失去现实的使用价值后,它们承载的文明将浓墨重彩地泼洒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它们蕴含的人类情感像陈年老酒愈来愈芳香浓郁。

01

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上小学那阵子,总觉得二年级的暑假分外漫长,心急火燎地盼望早早开学。开了学升入三年级,就能用钢笔写字了,一二年级时只能用铅笔。

一支崭新的钢笔握在手中,心里边有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般的庄严。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从此不再是受大人控制的猫头猫眼的小孩子了。虽然还不能得心应手地用钢笔写字,但似乎觉得自己就是神笔马良,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笔下飞扬。

钢笔需要抽了墨水才能写字,刚用时,抽墨水的活儿也够恼人的。墨水瓶满的时候,钢笔投入瓶里抽墨水,把持不住深浅,钢笔拿出来,有多半截沾满了墨水。不大一会儿,手上、脸上、书本上、衣服上全都涂抹得墨迹斑斑。有时在课堂上抽墨水,折腾大半天,且不说浪费了墨水,毁了容颜,更糟糕的是会遭致老师的一顿痛骂:给你三分颜色就开染房!啪啪啪,戒尺落到手背上,疼得两眼掉泪。

在那时,钢笔的价格不菲,但我们学生们并不需要向家长伸手要钱买笔。每年开春时养两只小白兔,下午放学后一撂书包,大伙儿结伴到庄稼地里边玩耍边割草。一春一夏,兔子在鲜嫩充足的甜苣菜的滋养下,到秋天开学时,体肥膘厚,正好出售。

卖兔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经春历夏,辛苦饲喂,我们与兔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看着大人们提着竹篮把小兔子带走,眼泪扑簌簌地掉在衣襟上……好在小孩子的思绪是跳跃式的,等到开学时,看着课桌上铁皮文具盒里亮闪闪的钢笔,卖兔子的伤痛也就不知不觉消散了。

在那个年代,钢笔不仅仅是小学生们珍爱的物品,也是大人们身份的象征。如果有谁胸前别一支钢笔,不知会吸引多少艳羡的目光,因为口袋里别钢笔的人,一定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当然,若是能拥有一支粗大的“英雄”牌钢笔,比现在拥有一辆“宝马”牌小轿车牛气的多。

02

小时候,中午放学回家,最怕的就是拉风箱。拉风箱单使力气还不够,更需要持久的耐性。如果锅里蒸的是莜麦窝,风箱是“没毛风箱”,那就惨遭霉运了。

莜麦窝生性顽劣,特别耐火,需旺火长时间蒸才能蒸熟。“没毛风箱”匣子里的鸡毛磨损严重,箱体的密封性减弱,吹出来的风强度上不去,因而吹不旺炭火。笼里的莜麦窝又怕慢火焐,焐了的窝窝发黏,吃在嘴里粘牙。

大人催得急,小孩拼命拉。噗呲噗呲,一下、两下、三下……手拉嘴数,脚蹬地,腰摆动,屁股撅,头冒汗,两眼闪金星。噗呲噗呲,四下、五下、六下……终于数到三千下,手心汗淋淋,炭火红彤彤,蒸汽雾腾腾,莜麦窝蒸熟了,拉风箱的孩子却倒下了,躺在地上累得大半天起不来。

县城东关桥头有个打铁铺子,他们用的风箱是个大皮囊,似乎不用使多大力气就能吹旺炭火。我每次进城,总要遛到打铁铺子旁观看很久。倒不是好奇打铁的热闹场面,而是稀罕那个皮囊风箱。愣在哪儿傻想:家里有这么个皮囊,蒸莜麦窝不就省劲了嘛?走在回村的路上,还在想这事。可是猛然间醒悟过来,蒸莜麦窝用得着那么大个风箱吗?还不把灶台上的铁锅给吹得化成铁水?摇摇头,撇嘴笑笑……

拉风箱确实累,有时绞尽脑汁想办法逃脱此种苦差事。哥哥姐姐不敢招惹,只敢哄骗弟弟妹妹。弟弟贪玩回来的迟,他进家门时常常笼里已经蒸了饭。我就说:笼里蒸的是白面馒头,你替我拉一会儿?他欣然答应,马上就位,噗呲噗呲,拉得很起劲。小孩们特别讨厌吃莜面,加之当时馒头就是极好的饭了,所以弟弟就会轻易上当。等蒸笼一揭开,莜麦窝!弟弟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妈妈狠狠地骂我几句,拉风箱的风波才能平息。

03

上小学时,珠算课一开,我就傻了眼!我天生讨厌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蚂蚁似的挤挤擦擦。一做算术题,我就想尿尿。这不,又把这些讨厌的数字和一窜窜木头珠珠与木头杠杠掺合在一起,我连尿尿的感觉也没有了!只是想逃学,跑到二道河去捉泥鳅。

然而,想归想,珠算课还得好好上。不过,我做珠算题和老师不一样,我是先用笔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然后照着结果在算盘上扒拉珠珠。有一次,我的“倒行逆施”的行为被老师发现后,她拿起我的算盘在我的脑门上轻轻地碰了碰,骂道:你的脑袋让驴蹄子踢了!我说:老师,您也让驴蹄子踢过?老师把算盘摔到我的课桌上,瞪我两眼,走开了。

其实,算盘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用具,也是我们的高档玩具,它给我们快乐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

珠算课下课后,我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家把算盘举过头顶,一齐甩动算盘珠,清脆的刷啦啦声回响在教室里,有一种古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氛围,又像是一群小巫师在手舞足蹈地装神弄鬼。

放了学,来到大队院里的晒谷场上,找一块平展展的水泥地。把各自的算盘珠朝下,听号令同时用劲往前推算盘,谁的滑行的路程最远,谁就是赢家。比赛前,大家都要往自己的算盘珠上吐唾沫,使劲吐,一直吐得口干舌燥,脑袋发晕,方才罢休。

当然,还有更开心的时候。有时算盘本来就被我们折腾得快要散架,上课时,又瞎鼓捣,使劲揉搓木框,哗啦——,木珠瞬间天女散花般洒落,大家蜂拥而动,争着去抢算盘珠……

04

皮袄,老五寨人的“三件宝”之一,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地区,冬天十分寒冷。过去,人们到室外时要穿大皮袄御寒,不然,冻得吃不消。

儿时,最爱穿了爷爷的大皮袄玩耍。爷爷的皮袄不甚长,他穿着正好齐腰;却很重,据我奶奶说用了四张羊皮才缝制而成。皮袄里边是白花花的羊毛,外边就是原样的羊皮。天长日久,羊皮磨得很光滑,并且已经发黑发亮,特别是领口和袖口。奶奶经常唠叨要给皮袄缝个布面,以便清洗,可爷爷不答应。

当时,连环画《林海雪原》我们小孩们人手一本,它的故事情节我们当然很熟悉了。我穿着爷爷的皮袄扮演“座山雕”,哼哼唧唧,应该还有那么个派头。奶奶边做针线活边喝彩。爷爷手里拿着一支长长的大烟杆吸烟,烟雾腾腾。他问我:杨子荣也穿皮袄,你为啥不扮杨子荣?我说:我喜欢座山雕。他扭转头对奶奶说:这小子长大成不了个东西!低头抽烟去了,不再理会我。

大概是某一年的寒假,爷爷奶奶到院子里的菜窖下面整理土豆和胡萝卜去了,我在屋里披了爷爷的皮袄玩耍。不经意间瞅到了爷爷的烟杆,这下可好,有好玩的了!我把烟杆的烟槽装得满满当当,笨拙的手擦了三跟火柴好不容易点燃了烟丝。咬住烟嘴,大大地吸了两口烟,好呛,满眼生泪!连续吸了好多口,也就不再那么呛人,可是浑身发热,脑门冒汗,于是就脱掉皮袄。

爷爷奶奶絮絮叨叨的吵闹声传来,坏了,他们从地窖里上来了。我惊慌失措,赶紧把烟杆扔到一边。刚出手,奶奶已经站在炕边了,我随手拿起一本连环画,埋头阅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爷爷说:怎么满屋子烧羊毛味?奶奶用劲嗅一嗅说:是啊!话音刚落,从爷爷的皮袄里飘起浓浓的烟雾,奶奶急忙抓起皮袄扔到地上,爷爷快速舀了几瓢水浇到皮袄上。没想到,我情急之下,把带火的烟杆扔到皮袄上了。灭火后,我以吸烟罪和放火罪遭爷爷一顿“暴打”。

爷爷去世后,奶奶在巷子的犄角处点燃一堆火,把爷爷在世时穿过的衣服大都烧了。在父亲的请求下,爷爷那件被我烧了个大洞的皮袄留了下来。后来,我们搬家数次,父亲一直将皮袄带在身边,并且每到夏天都要拿出屋外晾晒。睹物思人,爷爷慈祥的容颜和带洞的皮袄叠加在一起,幻化成浓浓的人间亲情,永远流淌在孙儿心头……

作者简介:徐茂,山西省五寨县人,生于1968年,五寨一中语文教师。散文代表作品有《活在五寨》《西行散记》《古镇缘南校情》等。

留言之窗

*徐茂||南校三人行
*徐茂||孙家梁大屠杀
*徐茂||火烧高岭村
*徐茂||五 师 颂
*徐茂||蜡 炬 泪
*徐茂||古镇缘  南校情
*徐茂||家乡至味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

  • 大荔文苑|张兆红:爷爷的羊皮大敞

    爷爷的羊皮大氅 文/张兆红 "红娃,过年呀,帮你奶把爷的羊皮大氅取出来". 爷爷是大荔县城东南洛河边边上的人,只到过年便会操着"南安"人特有的厚重乡音,让把他的 ...

  • 陈晓春丨怀念儿时的老土灶

    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做菜做饭用的都是老土灶,砖砌的灶台,大铁锅.小汤罐,高高的烟囱穿过屋面伸向天空,每到做饭时节,整个农庄炊烟袅袅,很有一番乡村风味. 农村土灶很有讲究,砌灶时一般要请先生看风水.定朝 ...

  • 散文||石磨•碾子•家

    石磨·碾子·家 "绿色"是现今社会的主流,绿色原生态引导了消费方向.人们把原生态品质,定格在了物质来源的本身和生产加工环节.其实,原生态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概念,真正体会过原生态的生 ...

  • 老爸的遗产

    前段时间大伯过世,在与叔叔一同奔丧的途中谈起早已过世的老爸,叔父说:"倘若你爸脾气再小一点,那他就是一个完人了!" 在我的记忆里,老爸不仅脾气大,而且还固执倔强,甚至于死心眼,那绝 ...

  • 土炕、大锅台散发的温馨

    时令已近初冬,取暖就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城市开始通大暖了,乡下的平房开始生火炉了,一切进入防御寒潮袭来的备战状态.这时,我总记起过去家乡的热炕头和大锅台.在那时的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把大锅头从厨棚挪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彭润琪作品丨那么远这么近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1 "砰砰--"几声熟悉 ...

  • 八期征文34 | 孙凤勤:《奶奶的院子》

    作者简介 孙凤勤,郑州市人.沙漠,第二个故乡,一个种枣的人,一个远离家乡的人,一个寻求孤独的人,一个试着从沙土里刨文字的人. 奶奶的院子 孙凤勤 儿时,奶奶家是我最乐意待的地方,喜欢的不只是奶奶的抱和 ...

  • 【温柔雨丝】| 闫永芳:爷爷的小楷奶奶的花

    听父亲说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父母亲早早地就过世了.六岁的爷爷和年长爷爷九岁的姐姐跟着爷爷的瞎眼奶奶祖孙三人一起生活. 瞎眼奶奶原本不瞎,为了生计,整宿整宿地在煤油灯下熬夜纳鞋底,厚厚的软软的千层底 ...

  • ​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九)​​ || 作者 郑凤贤

    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九) 作者    |   郑凤贤 郑凤贤老师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道家塬逸闻故事><人文西海道家塬(一)写在前面的话><人文西海道家塬(二)远古 ...

  • 记忆中的老物件——洋灰柜

    记忆中的老物件之二   洋灰柜 我小时候,还成着生产队,每年分不了多少粮食,因此家家户户盛粮食就是用布袋,记得前邻三娃家不大的屋子里,这半咕噜棒子,那少半口袋黄豆,老鼠捯的土一堆堆的.      我家 ...

  • 记忆中的老物件之一:油灯

    我家安电灯是比较晚的,记忆里,在我人生的十七八年中黑下都是点油灯照亮的. 那个时候人们家里的房屋,搁台[就是墙壁上留一个四方的不透明的洞]多,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放灯的.所以又叫灯搁台,都是熏得黑漆燎嘟的 ...

  • 老照片:这是几十年前的江苏徐州,看记忆中的老徐州

    通过一组昔日江苏省徐州市的老照片,带大家去逛逛昔日的徐州城,感受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图为昔日湖滨菜场.菜场是一个最具有市井气息的地方,这里有各式新鲜蔬菜和各式美食,这里是美食天堂. 图为昔日徐州城市街 ...

  • 徐茂||砚城民间老手艺

    砚城民间老手艺 文/徐茂 01 女性美容,中国古书解读为"美其表,愚蠢目".如此解读,颇耐咀嚼.把外表美容一下,可以愚弄蠢笨的眼睛.说直白些就是:女人整得漂亮点,男人的眼睛就傻了! ...

  • 老照片:那些上海人记忆中的老电影院,满满的回忆

    上海的老电影院众多,这些电影院承载了许多老上海人难忘的回忆.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看昔日上海的那些老电影院.图为昔日的国泰大戏院. 图为昔日的大光明电影院.这个电影院位于上海繁华的南京西路上,这里 ...

  • 速写 | 记忆中的老上海

    我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着独特的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与文化就浸润在每一座建筑里.每一座庭院里.每一个小小的风景里,每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里.虽然时间已经来到了2021年, ...

  • 记忆中的老东北,看到最后忍不住哭了!再也回不去了

    耕地 捡蛋 孵小鸡 糊酱 葫芦 小溪 鸭鹅 悠车 做鞋 大烟袋 炕席上的天伦之乐 旮旯哈 大铡刀 牧归 收苞米 小草房 大白猫 扭秧歌 老鹰抓小鸡 大雪地 蹦爆米花 农家小鸡 牛车拉柴火 雪地上的夕阳 ...

  • 老照片:这是赣州曾经的模样,这是记忆中的老赣州

    图为昔日赣州第一中学校门口.这样的校门,应该很多一中校友都没有见过吧.这可是一中珍贵的历史影像啊.赣州一中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98年的致用中学堂. 这张老照片上的 ...

  • 〖夜读〗♫记忆中的老槐树

    作者:陈向炜   朗诵:芳草 槐树长,岁月长 1 我常常望着老屋前的这棵槐树发呆. 小时候,家后院地窖不远处长着一株和我胳膊一样粗的槐树,长得稀稀疏疏的.平常我不怎么看它一眼,儿时的年月里只顾着疯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