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开凿千年 分荫万畦”黄鞠灌溉工程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我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中国水科院专题推出“百年长河 古渠今生”,分期讲述目前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黄鞠灌溉工程

2017年10月11日,在墨西哥墨西哥城(Mexico City)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8届执行理事会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的黄鞠灌溉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公元613年,隋朝谏议大夫黄鞠率领黄氏家族定居福建省霍童镇石桥村。黄氏家族在霍童溪沿岸谷地上开辟农田、兴建了黄鞠灌溉工程,这是黄氏家族世代维护的乡村水利工程。

黄鞠灌溉工程航拍图

黄鞠灌溉工程分为左右岸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右岸龙腰渠,主干渠是全长5000余米的明渠,宽1.51~2.72米,深0.95~3米。龙腰渠渠首筑20多米长的石坝,引霍童溪支流大石溪水入渠道,在龙腰自然村大榕树处分为两支,一支利用地形灌溉高处农田;一支引水入村,利用水位高差建有五级水碓,进行农副产品和粮油加工;之后渠水又分为两支,一支通过客山梁灌溉石桥洋千余亩良田,另一支进入石桥村内流经每家每户形成三只蛤蟆九曲水的生活供水体系,在分水处设立石蛤蟆,以改变水流条件避免冲刷,便于对渠道进行分段管理,同时也方便村民洗涤、消防、抗旱使用,渠水最后依然汇入田间灌溉。

龙腰渠取水口

支渠

左岸是琵琶洞引水工程。琵琶洞引水渠现存5段,长78米,平均高2.41米、宽1米左右,主要灌溉湖头洋一带农田。琵琶洞与下游明渠渠首处是险工段,存在明显高差,沿霍童溪一侧设有排沙孔,便于清淤和排沙。

龙腰渠干渠下游

黄鞠灌溉工程是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据《三山志》记载:“淳熙二年,有请佃者。官以其妨民,不给。”有人想侵占琵琶洞引水渠沿线的蓄水陂池造田,被县令制止,不允许破坏工程。这是政府指导管理的实证。另据嘉庆黄氏族谱“龙腰渡水”记载,为保证公平用水,灌溉的同时需要保证干渠不断流,以避免争水纠纷出现。民间对灌溉工程的管理,延续着祖辈管理模式,除每年疏浚之外,石桥村要求保持水源清洁,这种良好的用水传统沿用至今。

二级水碓处水车

村规民约

黄鞠龙腰渠、琵琶洞灌溉工程的技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无动力驱动时代,在霍童溪两岸恶劣的地理环境下,工程利用地形高差,科学规划,以堰坝拦水、明渠引水、穿隧洞引水,形成了引、输、蓄、灌、排的合理布局,实现了灌溉工程的多功能目标。采用的火烧水激凿石工法,形成了合理的隧洞断面形状,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也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琵琶洞

黄鞠灌溉工程兴利上千年,灌溉面积约两万余亩,留存至今的龙腰渠、琵琶洞渠系基本保持原貌,黄鞠灌溉工程的管理者在积极保护和维护着这一珍贵的灌溉工程遗产。为当代和后代留下了灌溉文明的历史见证,至今仍发挥着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等综合功能。

黄鞠灌溉工程视频

07:29

07:29

03:30 / 03:30

供稿: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水利史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