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35章)
第135章 重返长安
转眼之间,便是728年年底。知道大哥在家中养病,王缙特地从长安回来,看望母亲和大哥。
此时的王缙,已在朝中担任侍御史。侍御史在御史大夫之下,官职从六品下。朝中低级官员犯法,侍御史可以直接弹劾。高级官员犯法,则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由御史中丞上报圣上。王缙生性耿直,担任侍御史一职,很是胜任。
兄弟俩已有多年不曾见面,上回见面时,大哥大嫂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如今再次见面,却只有大哥一人,让人看了便心生凄凉之情……
受母亲影响,王缙也笃信佛法。王缙深知,对于此时的大哥来说,旁人的安慰,终究都是隔靴搔痒、苍白无力的,要想真正解除心中的痛苦,唯有自己放下。
这日,用过晚膳,王缙来到王维屋中,兄弟俩多年不见,促膝长谈。
“大哥,你还记得阿娘是何时信奉佛法的么?”
“自然记得。”
“那时,父亲去世不久,你9岁,我8岁。我记得,阿娘日日以泪洗面,直至遇见大照禅师。大照禅师开导阿娘持佛教戒律,打坐参禅,阿娘这才一天天平静了下来,并拜在了大照禅师门下。”
“是的,佛渡有缘人。在阿娘最艰难的时候,是佛法度化了她。”遥想往事,王维感慨万千,不由在心中默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大哥,你现在一定也很不好受,你的心境,我都理解。我在长安认识一位得道高僧,道行颇深,不知大哥可愿随我一同前往拜访?”
“哦?不知法师在何处修行?尊号如何称呼?”王维明白,王缙是在千方百计开导自己。
“大哥,我方才说的高僧,是大荐福寺的道光禅师。”
“哦,原来是道光禅师。”王维点了点头,心中若有所思。
道光禅师姓李,绵州巴西人,从小失去双亲。伯父李怀节,常年隐居峨嵋山,行无辙迹。叔父李荣,出家当了道士。于是,他也只好从小隐居山林,苦苦修行,以求佛道。有一天,他在山中偶遇五台山的宝鉴禅师。宝鉴禅师一眼就看出他有慧根,对他说:“吾周行天下,未有如尔可教。”然后,便将顿教传授于他。他本就有慧根,在宝鉴禅师点拨下,佛学造诣自然突飞猛进。
“记得璎珞生下莲儿不久,我陪她去济州崇梵寺。在寺里遇见鉴真法师,他也曾提到道光禅师……”王维微微出神,喃喃自语道。
“大哥,你和大嫂伉俪情深,可惜天妒红颜,实在让人扼腕长叹。人死不能复生,大嫂在天有灵,定不希望你一直为她伤心难过,你说是吧?”王缙叹了口气,言辞恳切道。
“夏卿,大哥明白,谢谢你。”
团圆的时光容易过,一眨眼,便过了元宵,王缙要回长安任职了。王维考虑再三,决定和王缙一同前往长安,拜访道光禅师。至于莲儿,则让她继续留在定州外祖家中,待在长安安顿好了,再接莲儿到长安同住。
于是,在阔别长安8年后,王维又回到了这座举世无双的雄城。
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气宇轩昂的重檐飞角依旧,曲江池畔绰约多姿的亭台楼榭依旧,东市西市熙熙攘攘的街景依旧,长安城108坊端严整齐的布局依旧……
王维沿着长安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缓缓走来,感慨万千。
“大哥,这座宅子,终于可以物归原主了,我也算是完成了你的托付。”不知不觉间,他们便到了王维当年在道政坊置办的宅子,王缙早已吩咐下人将这座宅子收拾一新。
八年前,王维远赴济州后,王缙曾在此住了两年。后来,王缙封官娶妻,也在附近置办了宅子。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一直空着,但王维一直不曾变卖,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他还会回来。
王维伫立门前,迟疑片刻后,才缓缓伸手推门。跨入庭院,一眼便看到了他当年亲手种下的石榴树和枣树。八年过去了,枝干愈发挺拔,枝叶愈发繁密,仿佛无论经历多少岁月沧桑,都一直在笃定地等候主人归来。
那一年,榴花似火,一个美丽的女子,在石榴树下巧笑嫣然,白皙的脸庞上透着如玉的光泽……王维怔怔地站在石榴树下,出神地想着当年璎珞假扮少年来长安看他时的模样,痛楚地闭上了眼睛。
是啊,长安依旧,道政坊依旧,宅子依旧,唯独这座宅子的女主人,却再也不会回来了。
“大哥,一路劳顿,你快进屋歇歇吧。若有什么不周全的,我马上着人去办。”看着大哥眼角悄然滑落的泪光,王缙心知大哥定是睹物思人了,便只好拿其他话来引他。
“夏卿,我不累,我想一个人静静。”
王缙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叮嘱了看门的老苍头几句后,掩上院门,悄然离去。他知道,大哥此时需要的,不是旁人的安慰,而是和他心中的爱人,安静地独处。
几天后,王维尚未来得及去拜访道光禅师,却收到了一封精致的帖子,帖子上写着“摩诘亲启”四个字。送帖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玉真观的小道童。王维心中一凛,瞬间便明白了。
其实,当王维重返长安时,旁人倒不留心,但玉真公主自然立刻知道了。自从得知王维妻子难产去世的消息后,玉真公主就一直留意着王维的行踪。
她知道他千里扶棺,护送妻子灵柩回运城下葬,她也知道他一直久居运城,迟迟没有动静。莫非他就这样一直留在运城了?莫非他再也不回长安了?莫非他对仕途已经彻底心灰意冷了?
许多个夜晚,当她翻开《道德经》,想让自己静下心来时,却总是看不进一个字、一句话,脑子里想的,都是他。
《道德经》说:“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一杯浑浊的水,只有慢慢静下来,才能变浑浊为清澈。人生不亦如此?心绪不宁时,生活就像浑浊的水,什么都看不清,理不顺。只有内心安静了,才能从容应对外在的一切。
这半年来,玉真公主的心情,仿佛一杯浑浊的水。因为他的存在,她的内心便一直没有真正平静过。
因此,当她听说他终于和弟弟王缙一起回到长安时,她终于舒出了一口气。“他终于肯回长安了!只要他愿意回来,一切都有可能。”
8年前,他因为崔璎珞而拒她于千里之外。8年后,崔璎珞走了,只留给他一个幼女——莲儿,而莲儿恰好是她的义女。普天之下,没有谁能比她更适合成为他的妻子了!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摩诘,咱们兜兜转转,擦肩而过,如今终于重逢了。这不是天意,又是什么?这辈子,上天注定要让我们在一起,你注定是我的!”玉真公主沉寂了多年的心,再次“怦怦”狂跳了起来。
王维收到玉真公主的帖子时,王缙也在一旁。王缙并不知晓大哥和玉真公主之间的情感纠葛,只知道大哥当年状元及第时,玉真公主对大哥有知遇之恩。
他一阵欣喜,满怀期待道:“大哥,你刚重返长安,公主就邀请你见面。公主向来赏识你,对你有提携之恩。她若愿意举荐你入朝为官,那就再好不过了。”
王维摇了摇头,脸上辨不出是何情绪:“夏卿,大哥这辈子,恐怕不会再入朝为官了。”
“大哥,当今乃太平盛世,圣上求贤若渴,正是需要用人之时。你不必灰心,是金子必定会发光的。”
王维叹了口气,知道弟弟是会错了意,他亦无意解释,只是淡然道:“夏卿,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大哥当一介书生,不也挺好么?”
“大哥,话是如此说,不过……”
“夏卿……”不待王缙再说下去,王维便抬起手来,打断了他。
“也好,大哥,我不扰你了。待会用膳时,我再来叫你。”从小到大,王缙都特别崇拜大哥。在他看来,大哥的话,不管是对是错,都是该听的。
待王缙掩上房门离去后,王维再次拿起玉真公主送来的帖子,翻开后,上面只有简简单单两行字:“摩诘,三年不见,安否?如若有暇,盼来玉真观小叙。”
和她当年赠予的《道德经》一样,这几个字,看似清雅端严,其实透着一股不容拒绝的韧劲。字如其人,这不正是公主的性格么?
其实,此次决定是否重回长安时,他就想到了,他回长安后必须面对的一个人,就是玉真公主。
他的心早已随璎珞远去了,这辈子,他不可能再爱上世间其他任何女子。然而,直觉告诉他,这么多年过去了,公主却仍对他有情。如果她再度开口,她想和他在一起,他该怎么办?他明白,这一次,他将会比八年前更难拒绝她。
八年前,他可以告诉公主,他已有婚约在身,不能迎娶她人。但如今,他已孑然一身,无法再用这个理由拒绝她了。
对他来说,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他叹了口气,眉间不觉拧成了一个“川”字。
“该来的,总会来,既然无法躲避,不如坦然面对。无论如何,不负我心便是。”虽然已是初春,但大地尚未回暖,空气中还有些寒意。看着窗外暗沉的天空,王维的心,似乎也像这天空般,轻松不起来。
这日,连日来的阴霾终于放晴,王维身穿璎珞多年前为他缝制的竹叶暗纹圆领夹袍,只身前往玉真观,赴玉真公主之约。
他一路走,一路低头沉思,上一回来玉真观,是726年初夏。那时,岐王意外病逝,他从济州赶到长安凭吊,心中满腹疑云,百思不得其解,便来找玉真公主一解心中疑惑。也正是那一回,玉真公主妹妹霍国公主送莲儿和高仙芝每人一块美玉,作为给玉真公主一对义子义女的见面礼。
他回济州后,将美玉交给了璎珞。璎珞说,这是公主赏赐的厚礼,须让莲儿日日贴身戴着才好,保佑莲儿一生平安……
此番相见,不妨和公主聊聊莲儿。公主是莲儿的义母,聊聊莲儿,或许彼此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这样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便到了玉真观。王维停下脚步,迟疑片刻后,才上前一步,轻叩门环。不一会儿,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小道童,客客气气将他引了进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