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冰鉴科技顾凌云:初心未改,坚持做砥砺前行的人工智能先驱者 | 镁客·请讲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冰鉴科技选择了一条艰苦而又踏实的路。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毛毛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正日益成为高科技企业乃至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

究其原因,是历经三次技术浪潮的人工智能已逐步成熟,在许多生活与业务场景中开始真正落地应用。可预见的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范围将持续扩大,并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这背后,是极富有吸引力的广阔市场前景。有数据预测指出,到2025年,仅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就将有望超过4000亿元,2030年时冲击万亿市场中国,有望发展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

产业竞争,技术先行。全球学界、业界历经数十年在技术上的沉淀,才有了如今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局面,其对技术研发能力的依赖可见一斑。但,目前国内许多人工智能企业仍在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试图使用较为成熟的技术打造一套通用方案来解决不同客户的需求,或者过分关注于提供某单一场景下的解决方案。尽管这确实能解决掉一部分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但从增强我国整体人工智能实力,和加速各个行业快速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角度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

打个比方,这更像是用一把现成的“工具”去解决一个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应用”。但在如今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和中国企业更需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工具”

当然,人工智能“工具”的打造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和不赚快钱、注重长期利益的心态,这在如今较为浮躁的商业环境下,殊为难得。而冰鉴科技,正朝这个方向稳步前进。

技术为王,落地场景方不设限;拥抱监管,创业之路才能走宽

实际上,3年前,镁客网就对冰鉴科技做过采访。光阴荏苒,如今冰鉴科技已经成长为拥有近300位员工的中型团队,但其不变的是对技术的重视。目前,冰鉴科技的研发人员占比高达近80%,是名副其实的技术驱动型企业。

成立于2015年的冰鉴,已走过近六个春秋。自成立之初,冰鉴科技就定位为专注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开发、并不断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的高科技企业。其技术能力目前已经覆盖并落地在金融、医疗、政务、安防等行业的多个场景中。

创始人顾凌云博士对记者表示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让金融科技企业感到“头疼”的监管,对于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冰鉴科技来说,却是机会的体现。

“拥抱监管的往往都是技术平台。因为只有监管的趋严,才能让所有我们服务的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工业4.0、医疗、政务、教育等等各个方向上,能够更加的希望,用技术来提高自身内核的竞争力。所以,每一次监管的趋严,都让他们重新主动或者被动的更紧密的来拥抱技术,继而能够让我们的业务获得质的飞跃。”

顾凌云博士认为,创业以来,冰鉴科技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15-2017年,潜心磨砺算法,打造评分类和系统类产品;

2017-2019年,推出5个系统产品(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决策引擎、联邦学习平台和知识图谱平台)和评分类产品;

2020-2021年中,把核心的竞争领域从两个领域拓展到了5~7个领域。

在这几年间,作为冰鉴科技早期技术落地的金融行业,在野蛮生长间也经历了不少变数。而许多曾经和冰鉴科技一样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在期间的诱惑中转头开始“蹭热点”、“玩概念”、“赚快钱”,但稳步前进的冰鉴科技,却一直没有动摇过对技术的追求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而言,我们是不准备赚短线快钱的,在我看来每一分钱赚在阳光下,比短时间内到底营收能够冲到什么样的台阶和平台,前者要重要的多。”顾凌云博士这样对镁客网表示。

除此之外,让冰鉴科技能够保持“定力”的,就是对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的长期看好

中国优势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崛起,底层技术研发+快速奔跑打造“护城河”

人工智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这都是一个充满诱惑与想象力的问题,在国际上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

出身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顾凌云博士对人工智能的前景充满乐观。作为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他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是润物细无声,它将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并且与今天的其它基础设施一样,最终走向标准化,也因此才能够真正与各个行业更好更快地融合。

但是,目前人工智能仍是新兴技术,需要时间与努力的沉淀才可能绽放更多的光彩。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在科研与应用中找到平衡,如何长期稳定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的解答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监管

如果对比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对新兴产业及技术的鼓励与支持,政策上的适当放宽,监管上的灵活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顾凌云博士认为,这绝对可以称的上是我们独有的“中国优势”之一。他认为,国内对于新兴技术等的监管机构“第一是在专业领域当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第二是敢于担责”。

不仅如此,顾凌云博士也表示,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能够快速崛起的另外两个重要助力。

人工智能领域有一句常说的话,“More data,much better”,人口红利可以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大量的、多样性的研发所需数据,人才红利则是源源不断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人才的保证,这都是别的国家难以具有的优势。

在三个“中国优势”的助力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着蓬勃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我国共有797家人工智能企业,约占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14.8%,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

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我们说的,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仍需要有人愿意来做“工具”、打基础。顾凌云博士认为,冰鉴科技目前所坚持做的事情,就是把最基础的算法研发做好,“从核心的内核做外延”,这既是冰鉴科技最重要的理念,也是冰鉴科技在激烈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为此,冰鉴科技在6年中已经拿下32项国家发明专利。力图打通AI全链条、尝试在小样本条件下去建立合适的模型、用理论突破来带动业务发展,是冰鉴科技不变的目标。

另外,专一和快速奔跑,也是冰鉴科技创业多年来的核心优势。

“自然语言处理,小样本的训练,然后人工标签变成机器标签等等,我们只做这几个,因为这样的专一让我们对于在这几个算法当中快速应用到不同的领域,能够做得非常的好。”

同时,“我们在某一个领域当中的Know how(技术诀窍)的学习过程,比别人快很多。”顾凌云博士表示,在技术领域,马太效应同样存在,因此,“希望在人工智能的某一个特定的算法领域当中,我们要保证不仅仅是能够在国内取得领先,而且在国际上也能够取得领先。我们要知道在某些具体的领域当中,它的Know how是怎么做的,只有知道在这些具体领域当中的一些行业上的知识,才能够反过来告诉我们,我们的算法应该怎么样去做推进,修正才能得到最好。”

所以,所有这些大方向上、小方向上专注的积累,行业的补充等等加在一起,让我们在跟美国和其他各个国家的类似的企业相比当中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未来已来,但研发团队是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不变的核心

谈到融资时,不同于一些对“输血”特别看重的企业,上个月刚拿到2.28亿元C2轮融资的冰鉴科技显得并不着急,还有点“佛系”。

顾凌云博士表示,“目前,我觉得融资这件事情取决于好几个不同的因素,第一就是我们要判断在不同的阶段与时间点对钱的需要;第二是有没有合适的投资机构是双方互相认可的;第三就是投资人的协同性。“另外,对于前面所有投资过冰鉴科技的机构来说,他们的想法如何,也是冰鉴科技所需要重点考虑的。

对于冰鉴科技来说,目前收入方面并没有太大压力。除了已经合作的银行和保险行业外,目前在医疗、政务和教育等行业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收费客户。并且,技术能力的优势让冰鉴有底气在技术落地场景方面“不设边界”,可以从容拓展、挖掘更多行业和场景下的潜在客户需求,并已经逐渐将眼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目前,冰鉴科技的融资用途,主要还是围绕着研发团队的扩充建设、对技术新落地场景的不断“试错”,以及对海外市场的拓展。但对技术人才的“求贤若渴”,仍是冰鉴科技最为重视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回顾6年艰辛创业过程时,顾凌云博士不无感慨的表示“这是一个把书由薄读到厚的过程”,镁客网对此也深以为然。知微见著,这又何尝不是近十余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