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视素抱朴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素之心得感悟——
我第一次听说愚民政策这个概念时,吃惊不已。认为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关系,不惜让民众智慧不生,只懂得听话配合,指哪打哪,不敢造次。当时,只觉得悲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让百姓愚昧无知,被剥削,被奴役,而且永远无法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后来,听到其他的解释,才对愚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是,至老子之时,虽礼崩乐坏,然标榜仁义者、标榜智慧者、标榜各类人才者,纷纷摇唇鼓舌,蛊惑人心。老子冷眼旁观,看穿这一切这文化的虚伪本质,并认为这虚伪的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激发了他们对“奇物”的欲望,乃“乱之首”,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并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
老子是深刻的,又有点天真。隔绝是不可能的,这招也不绝。但做减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还是针对时弊的,还有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也是这个道理。
这一章,精神深邃,因为它谈到了人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人们究竟为何而活?为何而死?
包括会应用到战争中的一些理念,你,会为何而战?
甚至,日常的生活动力,今天,你为何而早起?
这真是千古之谜啊!东西方对此的探索从未停止。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非专业人士真得很慢搞懂究竟在讲什么。所以,心理学,可能是最让人听得懂看得懂的近哲学近人文的学科了。
就像我们今天,会谈论,幸福是什么?怎么做可以获得幸福感呢?这是大家都可以来聊一聊的。
但是,幸福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吗?
我国的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似乎每一个朝代的兴衰和权力的更替,与幸福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
也许,幸福,历来非古人所要,而是今人所需。古人,与今人所处时代不同,面临的危险和今人不同。
今天人们面临的危险又是什么呢?是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吗?越来越少的精神生活吗?
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在于,持续的金钱进账,稳定不变的社区环境,即刻满足的生理需求……
当今天的小朋友去理解红色革命故事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挑战,怎么和他们讲,只是为了满腔热血的理想,就可以抛头颅,为了战争的胜利,战士黄继光就可以用肉身去堵扫射的机枪……
视素抱朴,少私寡欲。填进生命的人事物,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呢?
我们都很想要更多一点物质财富,更多一些感官的享受,才是幸福。
很少想到,少一点私欲的念想,少一点疾病灾祸,同样也是幸福。
少与多,就像生活中需要做的断舍离,确实吸引人心,因为占有的快乐越来越少,分享的快乐越来越多。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愿你也活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