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认识“误区”

肝胆相照专家团

贺永文 

贺永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感染科主任医师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湖北省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13项,参与973项目1项。三项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9部近26万余字,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

本文为贺永文医生原创投稿,欢迎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乙肝的治疗是所有乙肝患者及其亲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常常被一些“认识误区”误导,这些“认识误区”或来自网上,或来自某些媒体,或熟人朋友病友间互传。然而,这些“认识误区”或不科学,或无依据,或以讹传讹。如果被这些认识误区误导,不仅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以下五大“认识误区”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来分别加以剖析。

顾虑重重,不抗病毒

某些患者的病情需要抗病毒治疗,医师也建议其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少数乙肝患者听说“抗病毒药物一旦用上去就停不下来了”的说法,就顾虑重重,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国内外所有肝炎防治指南都明确指明,只要符合抗病毒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必须坚持抗病毒治疗。并指出:只有坚持抗病毒治疗,才可能阻止或延缓乙肝向肝硬化或肝癌发展。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慢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二大类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也不存在所谓“一旦用上去就停不下来了”的说法。医师会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订个体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的效果来决定是否停药的。

期望特效,速战速决

很多患者都希望能有特效药,可在短期内将乙肝病毒从体内“连根铲除”。因此一听说有“特效药”、“祖传秘方”能“包治转阴”,就抱着“试试看”“万一能治好”的侥幸心态,把自己当了别人的试验品或冤大头。结果不但白花了钱,还延误了治疗时机,甚至加重病情,可谓是得不偿失。

可以肯定的说:目前治疗乙肝全世界也找不到“特效药”或“祖传秘方”能“包治转阴”,谁要是这么说,望轻了说: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望重了说:那是图财害命。目前乙肝治疗没有特效药,但有有效药,即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这些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目前可供选择的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口服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等。因此“期望特效、速战速决”是不可能的,患者应该做好坚持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制订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并要有长远规划,兼顾自己的经济状况。

惧怕耐药,频繁换药

由于某些核苷类药物长时间服用可能引起乙肝病毒耐药变异,因而“耐药变异”导致部分乙肝患者误以为:发生耐药就没救了。因此,有的患者害怕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有的患者在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不管疗效如何)就会自行换用另外一种药物。个别病人在一年间自行将四种核苷(酸)类似物都轮了个遍。

这样用法既不科学,而且有害。因为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所有核苷(酸)类似物都会发生耐药,只不过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耐药变异的发生率不同而已,有的药物发生率较高,有的发生率较低。耐药变异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很好的配合医师治疗、患者的体质、患者的病情、选择的药物是否合适等许多因素有关。所以,在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疗效和病情变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早期发现变异和耐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就可以避免耐药变异带来的危害,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因此,患者不必过度担心耐药变异的问题,更不能因为害怕耐药就频繁换药,如此不但不能降低耐药的发生,反而容易导致临床耐药的提早来临。

擅自做主,漏药停药

乙肝的治疗是长期的,对乙肝患者来说,坚持二三个月每天吃药还算容易,但要坚持连续两三年每天服药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年轻人或工作繁忙的人。但大量的事实证明,能与医师很好地配合,坚持长期规则的服药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也好。反之,记得就服药,不记得就没服药;或者治疗后在一两次检查时发现病毒转阴了,就自行减药停药,这都会给病毒以可乘之机,或卷土重来,或诱发变异耐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乙肝患者需要良好地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吃药,不漏服不停服。

害怕进展,不愿检测

不少乙肝病人在口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存在着“鸵鸟心态”,不愿定期检测乙肝病毒的相关指标和肝功能,因为害怕查出不利结果。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疾病恶化与否并不会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定期检测对病人而言是“眼不见为净”,但没了定期监测和随访的监控,医生就无法判断病情的变化、药物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导致医生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使病人为此付出健康和经济上的双重代价。因此,乙肝患者在口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检测和随访,不能讳疾忌医、害怕检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