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治疗--中医院士石学敏的针法绝技:治中风​​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中医院士针法绝技——治中风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氏中风疗法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治瘫奇迹,被世界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发明,人类的治疗中风的方式将因此而改变,石学敏院士因此而成为中国工程院仅有的5位中医院士,曾30次受到国家和政府的表彰,两度救外国政府首脑。五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六获国家级科技大奖;创造了亚洲最大的脑康复基地,他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中风治疗领域的最新标准,目前以石学敏院士为主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立了以医疗、教学、科研、产业为一体的亚洲最大的脑康复基地,被誉为“中风治疗第一人”。

“醒脑开窍针刺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其针刺方法在选择穴位、针刺手法、针刺强度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是一种规范、科学的针刺方法。在配穴、选穴和手法上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经临床运用规范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针法的临床疗效。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

1、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2、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

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一、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1、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2、人中(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是十三鬼穴之一,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

人中: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优势半球损伤等常见的脑卒中症状。

3、三阴交(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本穴为回阳九针之一,统治足三阴经所主治的病证。三阴交:直刺1—1.5寸,捻转提插结合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滋补肝肾。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的患者。

二、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1、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2、尺泽(手太阴肺经)。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三、配穴。

1、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完骨:平刺0.5—0.8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2、手指握固加合谷。

合谷: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3、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4、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丘墟透照海: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呼衰:针刺双侧气舍。

3、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5、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癫痫:针大陵、鸠尾。

7、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8、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9、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醒脑开窍针刺法针灸处方

主方1——大醒脑。

穴位组成: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2——小醒脑。

穴位组成:

主穴:上星、百会、印堂、双侧内关、三阴交。

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

只要没有系统地接受正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的前3天均必须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主穴之方1的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作用比主穴之方2作用强,3天以后如果患者意识障碍尚未解除,主穴之方1应该继续应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但主动运动尚未出现,则主穴之方1和主穴之方2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主动运动出现,仅是力量不足或精细动作差,可以用主穴之方2代替主穴之方1。

比较而言,主穴之方2更多用于中风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疼痛、遗尿、阳萎及遗精等证。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适应症及禁忌

适应症:

1、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

2、神志、精神疾患,如瘾病、痴呆、郁证等。

3、各种脑病。如脑外伤、小儿脑瘫等。

禁忌症:

1、急性脑出血。

2、高血压

“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

“大醒脑”长期使用增加病人痛苦,“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

1、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特使用。

2、在中风急性期者,患者亦可用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法操作,病情轻浅者,亦可用“小醒脑”针刺法操作。

3、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按照“小醒脑”针刺法操作,但病情严重者可使用“大醒脑”针刺法,亦可交替使用。

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

故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对针刺特别敏感者:

1、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2、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3、对针刺特别敏感者: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4、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要求患肢抽动次数可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者可使之抽动三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5、留针情况: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立即活动患肢。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补出针。三阴交要求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入得气深度。

临床应用案例:

患者骆某,女,47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天,加重伴言语不利1天”于2004年4月10日入院。患者于04年4月8日早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右下肢为甚,可自行行走,未行特殊处理。4月10日晨起发现穿衣困难,右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下地行走欠稳,伴有言语不利,当时患者神清,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抽搐等,遂就诊我院急诊,行头颅CT结果未发现异常。收入神经外科治疗。

入院症见:车床推入,神清,精神可,言语欠清,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乏力,活动不利,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查体:心肺(-)。

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构音欠清,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右,两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约4级,左侧肌力正常,全身感觉未见异常,浅反射正常,右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和右膝腱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

辩证分析:缘患者年近五旬,肥胖体弱,肝肾不足,肝风内动;脾胃受损,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湿阻络则瘀血内生,肝风挟痰挟瘀上扰,痹阻脑脉,脑髓受损,发为缺血中风。病因为肥胖体弱,病机为风痰瘀血,痹阻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急性期。

治疗:以补益肝肾、活血祛瘀为法,清开灵和灯盏花素活血通络化瘀,复方麝香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碧林活血、扩容、抗凝等治疗。患者入院后右侧肢体乏力进行性加重,右侧肢肌力0级,经针灸治疗后右侧肢体乏力改善,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于2004年4月15日转入针灸科进一步治疗。转入我科时,患者右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转入后第四天,石院士来推广石氏中风单元及醒脑开窍法,该患者被选中进行示范教学,石院士为其进行针灸治疗,针刺内关(双)、人中、委中(右)、三阴交(右)、极泉(右)、尺泽(右)、合谷(右)、丘墟透照海(右)、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当针刺委中、三阴交穴时,患者觉右下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右下肢分别猛烈收缩3次,出针后,嘱患者抬右下肢,患者即觉得右下肢比前轻松,抬举比前有力,右下肢肌力3+级。针刺极泉(右)、尺泽(右),患者觉右上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右上肢出现不自主收缩3次,出针后嘱患者活动右上肢,患者右上肢肌力可达3级,右手指可稍活动。

续用醒脑开窍法为患者治疗约40天,每次针刺患者都可出现明显针感,每次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乏力都可有所改善,患者手指功能逐渐恢复,对指良好。随诊至今,患者右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右手写字尚端正,生活自理。该患者恢复效果之好,超出我们的预期。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在调神,只有通过醒神、调神、安神,才能调和阴阳,气复神使,气血调和,机体恢复正常功能。从广义上探讨醒神、调神的作用,扩大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治疗范围,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