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性质、状态与正邪相搏的发病规律

今天

1 正气应分性质

现有的正气学说对正气一般只论强弱,少分性质,即便有分亦只是简单的分为阴气与阳气。其中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功能。阴气抵抗阳邪(如暑邪、火邪、温邪等)的侵袭,并能抑制阳邪,阻止阳热病证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以使病向愈。阳气抵抗阴邪(如寒邪与湿邪等)的侵袭,并能抑制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发展和祛除阴邪以使之康复。这虽是一种进步,但要解释临床发病、病变的多种类型以及其演变转归,则仍显粗糙。

笔者认为:正气虚之虚,当与虚证的病证一致而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精虚之别,不同的正虚,其发病、类型、演变、转归不尽相同。现在之所以不这样分,窃以为是误解了一个“气”字,把正气之“气”理解为气血津液理论中狭义的气态物质,实际上正气之“气”当为广义之气,即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且具有“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特点,当“散则为气”时,因组成、分别与功能不同而可为元气、卫气、营气、宗气、真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当“聚则成形”,则可为阴、为血、为精,究其实,不过是广义之气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己。

我们不妨再从正气的功能来论、正气具有抗病祛邪,适应环境,自我监控、调和,康复自愈等作用,凡这些功能受损均可视之正气受损或状态失衡,同理凡正气受损或状态失衡均可视为支撑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受损或功能障碍,而正气的以上功能,决不是狭义之气作为物质基础就能具备的。

正气细分的好处是不同的正气虚或正气处在不同状态,其对病邪的易感性、发病的倾向性以及演变、预后均有较明确的指向,对临床的指导性更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部分已有所讨论,而在以下“正气与体质的关系”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

2 正气应分状态

中医疾病观的背境是平衡观,太过与不及均为病态,元·倪维德《原机启微》云:  “阴阳以和为本,过与不及病皆生焉”前述正气具有防御、监控、修复与自调节能力,若些功能受损或障碍,则并非纯粹的正气虚可以完全解释,如中医的郁证患者,其正气未必虚,最起码从理论上不容易推导出阳虚、气虚、阴虚、血虚、精虚哪一种虚者易得,但却与体质学说中的气郁体质有关,则气郁体质是否可以理解为正气是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之中,而此状态易致气机之郁与情绪之郁呢?同理,易患痰湿、瘀血证,其正气也应是处于某种易患状态。但这里会带来另一个问题:痰湿、瘀血等属邪气,易患痰湿、瘀血者的体质是属正气状态范畴还是属于邪气范畴,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从“正邪相参而成立”内容中的“正气与邪气的内涵不应界限过于清晰、黑白过于分明,而应是相互应答、相互参照、相互彰显的”的论述作参考,其次可从之后的“正气与体质的关系”内容作进一步讨论。

正气的状态还需要讨论的是反应状态。现代医学有免疫亢进之说,多是指对于进入机体的药物或有益微生物产生变态反应。有临床现象,理论就有解释的义务,这种现象,以正气学说视之,我们倾向于理解为某种性质的正气对某种特定的病邪处在应答过强或失度状态。

而大叶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多见于青壮年,似应理解为邪气盛、正气也旺,邪正相争剧烈而表现为剧烈有余的证候,这实际上就是反应状态的问题,再进步深究。青壮年多属阳盛体质,而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瘟疫范畴,瘟疫之邪多属阳邪,因此,这里还有一个两阳相得,“同气相求”的问题,这又回到了正气的性质问题上了。若解释类似于大叶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多见于青壮年等问题,以中医正气学说解释,就是患者不但正气强,且正气的性质与邪气相类,所引起的疾病就表现强烈。这就印证了正气需分性质与状态同时解释,方较细致、到位。

正气的反应状态亦与病位有关,可以认为病变之处,即为正气所趋、正邪相争、正气与邪气应答之处,如易怒者其肝气多旺,平素肝气旺首先反映出平素脏气的状态,而怒伤肝则反映出肝是情志之怒与肝气的应答之处,亦可理解为肝气的反应状态。

3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邪相搏,多有胜负,而其胜负之分在于彼此间之强弱,从而决定发病与否,可细分如下: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盛、邪气薄弱,邪气未生起发病作用,己被消灭,所以多不发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邪气亢盛肆虐,正气虚衰,在邪正斗争的过程中,病邪的致病性易起作用而发病。

若正气与邪气旗鼓相当,如在相争之时,多有症状显示,可视之为发病。如适时给予适当药物治疗,病邪当会消退;若拖延治疗时间,正气消退,邪气渐长,终致形成疾病。

若机体平素正气虚,而遇薄弱邪气,多发病较轻,或病邪内伏待时而发,若遇增邪按正之诱因,则因邪气转盛或正气更虚衰,而致引发疾病。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正气学说的挖掘整理与丰富充实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凌桂珍,2009年。编辑/大熊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0)

相关推荐

  •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论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论

  • 养病先养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百病生于气2:养病必先养气>介绍的内容是作者精心探索的一个课题.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由此看来,人们必须重视病后的康复.尽管病后康复千头万绪,但中医认为,养 ...

  • 壬子.国学堂--灸出健康来6.壬子.【第二时灸感:正邪相搏】

    03 - 第二时灸感:正邪相搏 当自己被灸出来这种艾火循经灸感后,预示着也就是第一时灸感,叫艾火循经,其作用就是让体内的正气被激活了.随着在这穴位上不断地施灸,艾火刺激,体内正气越来越多,也就是身体护 ...

  • ​二十一、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原文97前段 [郑论] 按此条指气血虚弱而言,正虚则外邪得以乘虚而入,邪正相攻,结于胁下,往来寒热,默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23~333)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03~312)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 黄连 四两  黄芩 二两  芍药 二两  鸡子黄 二枚  阿胶 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83~292)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紧是正邪交战的很激烈,这时邪气在努力攻城,正气在拼命抵抗,城门肯定是紧闭的,所以不可能汗出.现在反汗出,那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73~282)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和太阳都主开,但一个属阴在体内开,一个属阳在体表开.在体内开就是布散水谷精微给全身,在体表开就是保卫机体不受外邪侵犯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63~272)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是初生之阳,象是一个小男孩,将来的前途未定,不知道会从事什么职业,而且能不能长开也是问题,外界的环境顺畅它就可以升出来,外界的环境压抑它可能被压着不能出头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53~262)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白虎汤证也是发热汗出,但那是濈濈然连绵不已之微汗出,不象本证是汗多而且急,有不尽不止之势.所以一个需要清,一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70~200)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方.) 脉浮发热是正气趋于体表去抗邪,无汗是邪气把体表封锁的比较严密,这时正气需要的是鼓足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