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大趾至胯轴回路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山中踏雪(禅诗)
千山万壑春骤来,
万壑千山梨花开。
山壑万千浑一色,
万千山壑入诗怀。
——终南山·不还居士
1、教学思考:对于初学者而言,还得多教腿上的东西,腿上功夫练扎实了,其他的才好学。
今天讲的是“骑马桩”,是活桩是身法,不是死桩。其要点首在脚下,大拇趾节和二趾节踏上劲,前脚掌及内侧为实,后脚跟为虚(如踏马鞍,如踩起跑器);踝关节、膝关节、胯骨节这三节可以打弯处要像弹簧一样保持弹性;胸腔要显起来,小腹向前下兜劲,整个上半身(从两胯轴至头顶)微前倾,如鞠躬状(陈鑫语。不是哈腰),如“背石碑”。
如此,两腿犹如弹簧,上半身压在弹簧上,而后两腿做弹簧状弹性起落。
在此基础上,再来揉胯轴转足腿,习练螺旋缠丝功;而后再来调整身法,做到“立身中正”。
先得大致了解足腿骨节构造:人体正常结构,足内踝是高于足外踝的,所以人走路或是激烈运动时会一不小心歪了脚。
小腿胫骨上端也是高于腓骨头上端的;股骨颈(胯轴)亦是高于大转子。
所以,平常用功时得提起足跟,踩脚大拇趾压脚背。也就是把足腿的外侧略提高一点,把足腿的内侧略下压一点儿。(练熟了以后,足跟可提可不提,但足跟还是不要踩实,要虚,这样足上的劲才能翻上去。)
其用功要领:
两足平开步,略同肩宽(骑马桩)。设先练右足腿。左足腿为支撑腿。(练左足腿反之)
右足跟略提起,脚大拇趾趾节踩地;二趾至小趾肚依次虚着地;
再找到胯轴(股骨颈与髋臼连接处);
胯轴与足大拇趾上下一线,如手拄拐杖,手把是胯轴,杵在地上的那一头就是足大趾。
手杵着拐杖却不闲着,还把拐杖给转起来,像圆锥体或陀螺似的转圈(正圈或反圈轮流转动)。
初始就这么上下两头杵着劲囫囵吞枣般地模糊着转。
用功时久,再开始逐渐细化。
心意用功:外踝骨尖始终高于内踝骨尖;
丘墟穴凹处意劲往然谷穴处走,与足大拇趾跖骨趾节贯通;
足大趾与二趾合上劲,意劲从趾肚往小趾肚旋走;到了小趾肚不能往外走,而是回旋。
劲起于足大趾,但得通过胯轴把它给吸提上去。大小腿骨节属于快速通道,不要太慢了,而是快速上升,直达胯轴。尤其是膝关节,劲不要在此逗留。
足上的劲到达胯轴以后,再通过揉胯,使得胯轴周围肌筋意劲一部分往腰腹脊骨上走,一部分又反缠至足下,形成一个回路似的,循环往复。
用功纯熟,心意再变,把右胯轴再提高一点,提到左胯轴的斜上方,继续旋转右胯轴及足腿。此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仿佛是左胯轴托着右胯轴一块儿旋转。右胯轴旋转的动力仿佛又是来自于左胯轴及足腿。这样的话,右足大趾变成了支点,左腿足又变为虚腿了,但外观上没变,是心意变了。
继续用功,意劲在左胯轴的提领下,由左足大趾传上来,再由左胯轴传导至右胯轴。这是前半圈。后半圈再由右胯轴反转回左胯轴,再至左足大趾,形成一个由左足大趾至右胯轴这样的一个回路。
用功至此,心意内容愈发丰富了。此心意用功内容是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逐渐添加进去的,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此才能练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来。
2、这几天练功,忽然就又回到了从前的一个意象状态,即在“黄瓜架”的基础上进行单腿的独立支撑。其窍要是在行功时,每一动都是单腿支撑的状态,犹如独木桥,一腿是独木支柱,其余身躯就如桥梁。此独木支柱状的单腿一直可以支撑到腰肋骨里,此时整个身躯的旋转就是从独立腿脚下一直螺旋旋转到腰肋骨处。此刻腰隙忽然就松开了,非常的柔和。
比如,做“右弓箭步”状,右腿就是独木支柱,右腿为实,而右腰隙一松开,即为虚。此即是“实中含虚”。(此功法在技击应用上也是很重要的)
运功时久,左右两半身内(从盆腔深处至胸背肋骨壁里)胸腹肌筋膜被激活,且运劲时贯串如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条束状肌筋(左右各一),柔韧而有劲道。
此时,再加上两膀在肩胛骨下方的折叠开合,胯与肩就能连上了。
再运功,左右小胸腔现起,两胯骨竖起,意劲就在胸腰腹腔内运行了,其胳膊、腿上的劲道都出自于腰隙,松沉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