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思想的人是谁?

前天晚上,我读完书,偶发小感,在读书笔记上,写了一段文字。今天下午我把它稍稍扩充了一些,发了上来。如下:
读中国历史读六了,会发现一些好玩的现象,比如你会发现,中国能称得上思想学说的,无外乎来自两种人:
一种是怀才不遇型,一种是属于灾后重建型。
第一种好理解,胸怀大志,满身才华,而且想干事能干事,不计报酬都愿意干,但就是得不到重用。像孔子,一生到处求职,四处流浪,韩非也是一肚子经纶,屡屡献策改革,但韩王就是不用,他只能将满腔才分用在写一些拐弯抹角讲思想认知的故事上。
第二种更像传统励志小说的桥段:最初生活挺好,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然后突然大彻大悟,走向人生巅峰。《史记》上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到了人生暮年,被商纣王关入大牢,经历了各种屈辱,他深深思考,推演出了周易,无意间形成了中国文化思考方式的母体;王守仁被贬到贵州龙场,九死一生,在即将与死神握手的时刻,突然醒悟,著书立说,得之心学,开启了开挂人生。
现代作家黄淑仪写恋爱观时,曾拿和尚做过类比,她说,“没有在浮沉的人海中翻过筋斗的和尚,不能算善知识”,这句话也适合两类思想大神,身有所触,心有所感,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受了特别大委屈还无处发泄,只能将所想所感发泄成文字。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划分的那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基本上无不如此。
你可能会说理学那帮子家伙就挺滋润的,不符合这两类,比如像什么朱熹、柴中行、陆九渊、林希逸等等,一个比一个活得舒坦。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理学,我只谈个人感受:理学算不上开宗立派的思想学说,它只不过是这些团伙,在时代物质得到高度满足的基础上,将儒学做了特定解读。那么,理学五子更像是,根据主旋律要求,翻拍经典的导演,但他们还翻拍的驴唇不对马嘴,却影响了中国几百年。这一点是不是很像眼下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经典原作被拿来剪成某个小碎片,发到平台上去,突然大火。
对中国历史一遍一遍读,然后经过各个年龄段的反复咀嚼后,你又会发现,无论争议多大,却能够流传下来、能够解决人心问题的那些思想,终归不会来自光有委屈的人,而属于受了极大委屈后内心归于平静的一类人。
受了极大委屈,浑身也有才华,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的大神,留下来的作品也可能会烁烁生辉,光耀千古,但能称其为思想的少之又少,像楚辞、李白的诗词、司马迁的史记等等,都是千古难得的才华结晶,可它们也只能称为文学,终归还是离解决人心问题远了一步。
以上仅代表个人浅见,不代表正确,只起到砖的作用,希望能看到如玉般的真知灼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