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寻厂甸古迹
编者按
书友京兆堂(孔网店铺:京兆堂书局)经常在孔网分享自己的读书、观影心得。在本文中,书友记述了自己读《江淮雁斋读书志》所感,又将其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生发出一些思考,这大概是读书的乐趣之一了。
我之读书偏好
看一本书,我总习惯要先看一看序,看序里的人怎样评价作者的人品和文字,怎样描述书籍内容等,这样,我在看书时才会轻松自如,不会有任何遗漏。书籍本身的好坏,都是由自己的喜好决定,语言美不美,结构完不完整,故事精不精彩等,决定了我是否会读下去。
《读书志》虽外貌不扬,但内容的信息庞大,我很喜欢。此书的版本是2010年一版一印,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印量5千册,序由中国著名文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先生书写,文中他夸赞作者为人好学,爱书成痞,说他既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还评价作者写的《中国旧书业百年》正当其时。在序尾,他调侃自己,读者看的是书,而不是他写的序。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由地笑了,感觉这位老先生幽默风趣,十分可爱。
《江淮雁斋读书志》序言 图源京兆屋
光卷一部分开头的“正月里来旧书香”,我就看到了许多内容。如果用摄影机的镜头语言来叙述的话,就是画面镜头从远拉近,只见北京正阳门外西南二里之地,红灯高挂,货棚高悬,人口密集,川流不息,有人在低头看书,有人在高声叫卖,有人在品古董珍玩,有人在赏碑帖字画,声声悦耳,热闹非凡。
古今厂甸相较
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述的“每于新正月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正是对春节期间厂甸庙会最真实的写照。
清道光年间的杨士安(北京通县以下北运河一带人)也有关于厂甸庙会的描写,在他的《都门杂咏》里有这样的竹枝词:“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此外,《新年竹枝词》也有:“元旦年年厂甸开,游人杂沓去还来。火神庙里多珠宝,买得残书几部回。”
在《藤阴杂记》中则有这样的掌故:程晋芳(1717-1784)以诗寄袁枚(1716-1798),其中的“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诗句,袁枚阅后笑着说:“此必琉璃厂也。”
如今的厂甸庙会具体位置是北至和平门,南至虎坊桥十字路口,一条直街,前几年我和家人去过几次,真是人头攒动。人挤人走过去,然后再人挤人走过来,路两旁的摊子卖各种玩具,北京特产,油炸羊肉串,现做糖人,还有几家书摊等等。当然,还有那一串串鲜艳欲滴的糖葫芦。现在的庙会虽也热闹,但跟过去相比悬殊太大,文化味儿淡了,快餐味儿浓了。
厂甸庙会 图源网络
厂甸庙会自清乾隆时期开办,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那时的厂甸庙会面积更大,囊括东西琉璃厂、新华街、火神庙和土地庙等处。
厂甸从何处得名?据说,厂指的是明清海王村琉璃窑所在的琉璃厂,甸指的是郊外的琉璃窑前的那一大片空地,名字由此而来。如今中国书店的位置就是昔日海王村公园的位置。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时期的火神庙在琉璃厂东街路北,民国时曾称为文化商场,现在改为宣武门文化馆。
过去,火神庙卖的都是高档的货物,标价极高,不像琉璃厂海王村那里的货物标价低廉,不仅价好砍,书还可以随便看。建于元代的土地庙在那时也是一个不错的淘书之地,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原名槐树街)南口路西,临近广安门和右安门。
厂甸与名人
同样的地方,不同的人,不管是林则徐(1785-1850)、翁同龢(1830-1904)这样的晚清高官,还是沈从文(1902-1988)、鲁迅(1881-1936)、张中行(1909-2006)、周作人(1885-1967)、钱玄同(1887-1939)、刘半农(1891-1934)、胡适(1891-1962)、施廷镛(1893-1983)、梁实秋(1903-1987)、张恨水(1895-1967)、林徽因(1904-1955)这样的民国文化名人,厂甸既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的声音。
伏案的张恨水 图源网络
其中尤以张恨水的最为响亮,他总结了怎样用极低的价格买到价值极高的书籍。他说,买书时看到某本心仪的书籍要先以不屑的样子询问价格,然后知其价再讨价还价,这样砍价才会成功。如果事先看到某本书就显出很重视的样子,那么砍价是无论如何也砍不下去的,老板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基本不会降价。
我认为,他所说的应适用于他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古书来源丰富广泛,书商对价格不是那么在意,不像现在,由于战乱等因素,古书损毁,来源匮乏,古书越来越难觅,价格自然也就不断走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