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不该忘却的记忆 ||□ 林盛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 匠作典藏 □
不该忘却的记忆
(散文)
文/林盛(重庆)
今天上午朋友圈发出了袁隆平先生逝世的消息,随后朋友圈发出袁隆平先生的秘书辟谣说,先前的是假消息。下午三点看见朋友圈又发出先生逝世的消息;晚饭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确悉袁隆平先生逝世了。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记住袁隆平先生的对我们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做出的丰功伟绩。对于过去的记忆也不应该忘却,这样我们才会倍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前几年与我父亲闲聊,父亲述说了桩桩往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老家的乡民过粮食关的惨状,至今还记忆犹新。粮食吃完了,挖野菜吃;接着摘树叶吃,刮树皮吃。能够吃的东西吃光了后,有人就去挖白鳝泥吃。白鳝泥吃下去不容易,难以下咽,就把它羼水喝下去;可要屙出来就更难了。屙不出来,就叫另一人帮忙扣出来。这样的惨剧几乎每天在上演。这个时期,人们面黄肌瘦,浮肿无力。饥饿感成为全民的集体记忆。
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老人或者孩子被饿死。父亲那时十九岁,在回龙场做木工活。早晚经过黑子桥。一天下班路过黑子桥时,路边躺着一个饿死的人,第二天下午,路边又躺着一个饿死的人。到了第三天,两个饿死的人才被埋葬在附近的小土包上。有时一连饿死几个人,木工做棺材都来不及,只好用篾席卷着尸体,挖个土坑草草埋葬。
父亲的堂兄弟林正江,年龄跟父亲差不多大,身材很高大,家里都准备给他说婚事。在开春后,生产队的红薯种刚埋在土里。他饿得实在忍不住了,趁天黑没人注意,来到苕种地,悄悄刨出一个红薯种,啃着吃了。后来被发现,他被余队长叫人捆起来暴打,躺了好几天。到八月份打谷子时,他得病不幸去世了。父亲说很可惜,这么大的人就这样活活饿死了。
母亲在大战钢铁年代,到了乐山沙湾草坝。在这里,她和厂里的姐妹们还能吃点米饭。母亲听说外婆生病,请假回家看望外婆。她把几天集攒下来的米饭,揉成几个饭粑坨,装在口袋里,走路两三天才到家,拿给外婆和姨孃吃。这时,大米饭是老百姓最稀罕的救命粮啊。
过粮食关时期,每家每户都有一部心酸史。后来情形稍微好转,虽然没有再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现象。但是,吃饭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
大约1980年,暑假里的一天早上,我在屋后田坎上扯黄豆挣工分。突然听见母亲在责骂哥哥,声音挺大。我跑回去看个究竟。原来是早饭吃包谷粑,四妹哭着要吃白米饭。开始母亲和哥哥哄着她,可她却一直哭,扭倒要吃白米饭。后来哥哥忍不住吼了她几句,母亲却责怪哥哥。哥哥生气,连早饭也没有吃,就到保管室晒场去忙活了。我们家的情况在当地算好一点的人家。父亲一年四季在外做木工活,老板负责伙食,相当于为家里节省了一个大人的粮食。我家每顿饭都不能吃上白米饭,其他家庭就更难了。
也许就是这一年吧,新谷子分回家了。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煮新米饭吃,新米饭的香气飘逸整个山村。潘四一家,在几个月前就吃杂粮了,早就没有闻到大米饭的味道了。新米饭煮好后,潘四吃了满满的三大碗,晚上胀得肚子疼,第二天还拉稀不止。他说出来这个经典的笑话,让我们一直记得。吃新米饭要悠着点,不要吃得过多。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教训。
这个时期,能够天天顿顿敞开肚皮吃上白米饭,成为人们的集体渴求。解决水稻产量,让中国百姓能够每顿吃上大米饭,这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去赶回龙场,路过威远县回龙公社牌坊大队,看见这里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大约五月下旬开始栽父本秧苗,每株栽两根秧苗,每隔两米左右插两行,大约二十多天之后,再在父本之间栽母本秧苗,插十几行,每株插三至四根秧苗。每行秧苗犹如学生作业本格子,笔直排列,在阳光雨露滋润下,秧苗迅速滋长。父本高大健壮,母本小巧苗条。在七月份秧苗抽穗,阳光最毒辣的时候,人们带着草帽,拿着竹竿,用力抖动秧苗,让稻穗的花粉扬起来,进行人工授粉,让父本与母本亲密接触。花期时,每天中午持续一两小时。这是牌坊大队让我们赶场人看见的最精彩的风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有杂交水稻这个新事物。当然,知道交杂水稻之父是袁隆平先生,是多年后的事情了。
大约1980年开始,老家大面积种上杂交水稻,当年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我家装谷子的木柜子不够用了。到了冬天,父母请篾匠蒋师傅到家,砍竹子打了两个能够装千斤稻谷的篾囤包。家里散放在地上的稻谷终于有家具装了。
这一年整个冬天,篾匠蒋师傅天天忙,一直到年三十前都还外面赶活路。人们脸上的笑容如杂交稻谷一样,金灿灿的!
现在,我们中国人能够天天顿顿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袁隆平先生功莫大焉!
人们将永远记住袁隆平先生!
写于2021年5月22日晚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作者简介:
林盛,原名林木森,1966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五爱村,1988年7月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担任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子弟学校副校长、重庆市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副校长、渝开学校工会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北师大《中国教师》、山西师大《语文教学通讯》、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西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另有1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
微信、邮箱投稿皆可。邮箱投稿需同时加总编微信告知。
——总编微信:cmj86188;
收稿邮箱:1030221204@qq.com
——投稿细节,六素齐全。
◇第一行:题目
◇第二行:文/作者(省份)
◇第三行开始:正文
◇文末:个人简介+邮寄地址(含手机号)
+风采照。
——邮箱投稿:粘贴,并同时以附件形式上传文档后发送。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文学顾问:
李锋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