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束伍令第十六原文翻译

束伍令第十六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

70、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伍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亡有赏,亡将不得将,坐离地遁逃之法。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伯长得诛什长,千人之将得诛百人之长,万人之将得诛千人之将,左、右将军得诛万人之将,大将军无不得诛。

【译文】

束伍令规定,五人编为一伍,写一份五人联保凭征,保存在将吏那里。战斗时,伍内伤亡与斩获的数量相等的,功罪相当;有斩获而自己没有伤亡的,有赏;伍内有伤亡而没有斩获的,处死刑,并惩办他的家族。自己的什长伯长伤亡而能斩获敌人什长伯长的,功罪相抵;斩获敌人什长伯长而自己什长伯长没有伤亡的,有赏;自己什长伯长伤亡而没有斩获敌人什长伯长的,处死刑,并惩办他们的家族;战时军规律军,能斩获故人什长伯长的,可以免罪。将领伤亡而能斩获故统率将领的,功罪相抵;斩获敌人将领而自己将领没有伤亡的,有赏;自己将领伤亡而没有斩获敌人将领的,按放弃防地,临阵脱逃论罪。战时军律规定,什长有权处死所属的任何一个人,伯长有权处死什长,统率千人的将领有权处死伯长,统率万人的将领有权处死统率十人的。将领,左、右将军有权处死统率万人的将领,大将军有权处死全军的任何人。

(0)

相关推荐

  • 东汉光武帝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中,最为勇猛的一位将领——贾复

    贾复,东汉开国元勋之一,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三位.他年轻时便非常好学,他的老师也时常赞叹他的才学.可是世人认识的不是贾复的学问,而是他的勇气,他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打仗时却同士兵一起冲锋厮杀,自从跟随光武 ...

  • 史记影帝黄渤列传

    黄渤,青岛人也.少好唱曲,志在梨园,不喜学业,每以捉蚁捕鸟为乐.其父官县林业局长,母知计生委,秩皆七品.冀渤成才,深以唱曲为恶,常笞而诲之.渤入初中,常驻唱于歌厅,每出场得十五钱,则以冰棍馈飨同学,月 ...

  • 宋朝汉奸叛国投敌,不仅宋人想弄死他,就连投靠的金人也想弄死他

    导语:"汉奸"这个词从古代的汉朝时期就出现了,在当时汉奸这个词是从"汉监"转化而来的,最早指的是汉朝太监,但在汉朝时期汉奸的鼻祖太监中行说投靠匈奴,随着时间的推 ...

  • 《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原文翻译

    伍制令第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当时军队内部以伍为基础的连保制度,是当时统治阶级控制军队的另一种手段. 68.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间,闾相保也.伍有 ...

  • 《尉缭子》勒卒令第十八原文翻译

    勒卒令第十八 勒,约束,统率.勒卒,就是统率指挥军队.本篇叙述金.鼓.铃.族等指挥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军队训练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军队指挥的坚定一性一.计划一性一和灵活一性一. 72.金鼓铃旗四者各有 ...

  • 《尉缭子》分塞令第十五原文翻译

    分塞令第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营区的划分.警戒.禁令以及营区各级官吏的权限.其目的在于维持营区秩序和防止一奸一细潜入. 6一9.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 ...

  •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原文翻译

    兵令上第二十三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威".战争的实质是"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 88.兵 ...

  • 《尉缭子》战权第十二原文翻译

    战权第十二 战权,就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作战原则.本篇指出兵少可用权谋,兵多可用力胜.主张先发制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者无之,无者有之",使敌人摸不清我之企图.反对&qu ...

  • 《韩非子》六反第四十六原文翻译

    六反第四十六 畏死远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q ...

  • 《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原文翻译

    难一第三十六 [一]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

  • 《韩非子》守道第二十六原文翻译

    守道第二十六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 ...

  • 《韩非子》三守第十六原文翻译

    三守第十六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