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水韵流芳:老余的神曲
以“千年古镇,水韵流芳"八个字作为临涣的自述语,是淮师大副校长余敏辉教授为临涣定制的神想。受邀临涣人大的此次古镇发展研讨之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和亮点,就是老余深思熟虑后总结出的这个临涣八字。
此前镇里也有“千年古镇,大美临涣”、“千年古镇,嵇康故里”等诸种提议,但似乎皆侧重了历史文化这一端的发力,忽略了生态文化、活体文化的不同侧面。
毕竟做过一届市人大副主任,历史文献学博士出身的余教授思考问题有超出历史范畴的宽度与深度,他的“做好两篇文章:一是历史文化;二是水文化”的提法,极大的丰富了临涣文化的内涵。
古镇要要花大力气做好水文章,是余教授做给古镇文旅事业发展破题。其效用既能远接小城古老的隋唐运河历史,承续、再现出早已消失的运河生态、风貌,与国家发展大运河文化项目对接;近处则与濉溪次中心建设挂钩,形成生态后花园的水体优势。
这是他“上下、左右、里外”立体发展六字诀的立足点。
“水韵流芳”的概括与定位展现出老余看临涣的眼光独到。
水是临涣之魂。
早期人类栖息地的选择,一定是择水而居。
临涣的地名就是因濒临古涣水而得名。
临涣自古而然的水源优势也太得天独厚了:浍河与包河两水交汇,浍河开阔,包河清澈。
它的地下水也充沛。
离蹇叔墓不远处有一高台,一口古井保存完好。石条和井壁砖都应有大几百年的久远了。
走出古镇的几家著名的老茶馆,几步远就是河堤,包、浍两河汇合处就在眼前。
浍河浩浩荡荡,包河平缓悠闲。
岸边风景迤逦而秀美。
河岸有曹操练兵、屯粮等多处历史遗迹。
史料记载:唐咸通十年(869),庞勋为唐军击败于涣水,勋溺水而死。
就在此处。
沿两河粗走一圈下来,便知它才是临涣人杰地灵的环境谜底。
即便是如今未经大整治之状貌,当春之际,徜徉于河边,青翠千红,好似“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般景致。
美不胜收。
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临涣就与这一口棒棒茶情深意长。
这茶经得起粗喝,屡泡味不淡。
肚里积攒的油腻物,叫它一冲洗,瞬间便清爽了。
茶馆泡茶取自古镇独有额泉水,入杯高出口沿而不溢,缘于它的浓度和一些特殊元素,“棒棒茶”恰与这泉水契合,整出一种别异的味道。
若其他水泡,那“棒棒茶”就又露出它的根根棒棒下脚料粗野的嘴脸了。
临涣当地不产茶,茶馆使用的茶也并非一般的茶叶,而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
说来也怪,在六安本地遭遗弃的棒棒茶,经临涣泉水沏泡,却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
没有精致的紫砂,乡间简单而粗糙的桌椅,有些茶馆甚至就一块平整的地坪,在屋外摆开茶阵。
当地人偏就喜欢到这样的茶馆里花上一块钱,要上一壶地道的棒棒茶,或打牌、或下象棋、或斗鹌鹑,悠闲的打发掉一个半天。
临涣茶馆棒棒茶的秘诀不仅在茶棒棒,更在其特有的优质水源。
过去,临涣城下有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大名泉。现在,它的四大名泉有三个因种种原因相继埋没于地下,仅存的龙须泉也淹没于浍河水中。
当地人只能采用河中围堰的方法留存下龙须泉。
无疑,龙须泉的保护与文旅开发迫在眉睫。
这几年浍水和包河的治理已见成效,水体回清,两岸绿化成形。
镇里想在沿岸成片种植油菜花等美色植物,形成可观赏的美景;而临涣本土企业家也已规划好水面游船游乐项目。
想想看,茶馆里的棒棒茶、大鼓与拉魂腔,若是挪移到游船之上,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气派和风韵啊。
水的魂魄至今在古镇里随处可见。
镇里、村内,压水老井依然保留着在用;镇政府的食堂洗手处,连自来水都是压水的老式机械,旋口一扭,即可从口里出水,饶有趣味。
仔细回味、体会,“千年古镇,水韵流芳"的冀望,既是余教授的神想,这画卷若一幅幅展开,也必将是千年古镇临涣的又一神曲了。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