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将军的辛酸童年,小小年纪被迫黑夜“偷”弟(上)
在我国南疆的广西北部,有一条连绵起伏的越城岭山脉,在它的南部,是举世闻名的桂林风景区。在桂林市南郊,就是临桂县境,在临桂县境六塘圩小江,有个山村叫高陂寨。
李天佑将军
1914年1月8日,一个婴儿在这个小小的山村呱呱坠地,他就是李天佑。
李天佑的父亲叫李燕川,读过几年私塾,早年在部队里当文书,失业后在家劳动,逢年过节常给乡亲们写写对联。母亲熊氏,为人忠厚俭仆,勤于耕织,是一位心地善良,颇受乡亲们敬重的农家妇女。
当李天佑出生的时候,上面已有两个姐姐。大姐叫桂香,二姐叫小妹。以后又添了两个弟弟,大弟叫天保,小弟叫老庚。
他们一家住在高陂寨一间坐北朝南的杉皮屋子里,靠租种地主一亩薄田和卖草席维持生计,当李天佑五、六岁时,家境勉强能够自给,父亲还送他上了两年私垫。父亲让他上学,只是为了让他识几个字,长大不吃睁眼瞎的亏。
小天佑念私塾期间,正是旧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年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军阀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妥协投降。军阀割据,互相倾轧,连年混战。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地主恶霸,残酷剥削,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实在难以为生。
李燕川一家七口,本来在年景好时也只能过半饥半饱的生活,现在经常遭受天灾人祸的袭击,日子就更加困难,一年不如一年了。到了小天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穷得再也无法维持他念私塾,只好让他辍学,帮着干活养家。
1925年,小天佑十一岁时,桂北大旱。临桂县跟桂北其他县一样,饿殍遍地,满目凄凉,一片恐怖气氛。
在这大灾之年,李燕川家经常靠野菜充饥,整天为吃喝发愁。
为了糊口度荒,小天佑从幼年起就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在家里什么都干,一年到头,白天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下水摸鱼捞虾,或摘野菜,晚上还要同大人一起编席。他整天拼命干活,确实帮助家里克服了不少困难,否则,光凭父母,实在无法度过荒年。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天晴下雨,或是炎热酷暑,风霜雪雨,小天佑每天都背着草席同堂兄去赶圩叫卖。今天在六塘,明天在会仙,隔天在塘头,从不间断。小天佑为了尽量多卖草席,多换几斤米回家,总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日久天长,山路走多了,他的胆子也就日益大起来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苦难的岁月,艰难的环境,使李天佑从小就练出了不怕虎狼和坚韧不拔的勇敢性格。
1925年的大灾荒延续了两年,临桂县的村村寨寨,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持续不断的侵袭下,几乎无屋不破,十室九空。高陂寨这个原来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现在也几乎变成了一个荒村。
李燕川的茅屋下,凌乱而漆黑的厨房里,米罐空空,全家挨饿。除大姐桂香已出嫁外,其他六口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为了活命,李燕川全家于1927年初,离开了高陂寨,外出逃荒,来到百里以外的龙胜县金竹坳。这里山高林密,物产丰富。李燕川一家逃来以后,立即砍树枝,割茅草,在路旁搭起一个棚子暂住下来。他们砍柴烧炭,挑到圩上去卖,买点米回来,勉强可以糊口。从此,小天佑每天一早就上山去砍柴,他用沉重的柴刀,砍下一根根粗硬的树枝,扎在一起,挑回来烧炭,烧成以后,还要挑到圩上去卖。他的手掌磨出了一个个血泡,结出一层厚厚的皮茧。崎岖的山路,乱石锋利,他赤着脚,经常割破,有时鲜血直流。但是小天佑从不叫苦。时间一长,山路走惯了,双脚就练成了铁脚板。
苦难的岁月,使小天佑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倔强的性格。
李燕川家在金竹坳度荒数月以后,由于灾情日重,逃来这里烧炭度荒的农民越来越多,附近圩上炭多,不值钱,甚至卖不出去,米价又贵,再也无法靠烧炭度日了。这时,李燕川听说桂林市的柴价略高,只好要小天佑和他砍柴糊口,经常上桂林卖柴。路熟以后,小天佑便一人独自去卖。
小天佑从此起得更早,睡得更少。天还未亮,他就赶忙起来,上山砍柴,再挑到市上去卖,然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家来。他的身材瘦小,挑着一副几十斤重的木柴担子,一天往返几十里,走起来自然吃力,经常累得腰酸腿痛,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是,他咬牙硬撑着天天去砍柴卖,从不间断。苦干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常挑担子,常走山路,力气也就练出来了。到了后来,他挑起一担木柴上桂林,扁担一闪一闪,走起来迈步如飞。饿了,就吃带的耙粑,渴了就喝山边的泉水。卖柴的钱,一文也舍不得用,拿回家,如数交给父母。
但是,灾年饥岁,哀鸿遍地,米价飞涨,桂林市的柴也不好卖了,李燕川一家在金竹坳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有些日子,柴卖不出去,无米下锅,一家人接连几天挨饿,小弟老庚躺在草铺上嘶哑地叫喊: “我饿,我饿呀!...”。小弟弟的叫喊声,宛如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痛着阿爸阿妈的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