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停脚步-郑州日报数字报
♣ 潘新日
亭,是古人歇脚的屋,没有围墙的屋,是旅人心灵的驿站。各种亭,各样的亭立在那,千年百年,耐心等待,就为释去文人的风雅和白丁的潦倒,更是为了让现代人的脚步慢下来,且亭且歇,捋一捋自己的思绪,领略一下自然,给心灵一个慰藉。
亭子的前世,没有如今的辉煌。它仅仅是远古遗弃的茅舍,或避雨,或躲乏,或遮阳,或歇脚,本是荒弃的遗存,竟被匠人从实用中捕捉到了灵感,赋予了它生命,为它获得了新生。
亭,在古人眼里,是自然的穴位所在,有风水的朝向和祥和在里面,在古代有官亭、私亭之分。官亭多建在十字路口、山顶、桥边、山腰、河堤、水边,多为行人偏至,风景靓丽之处。眺,可以观山水,坐,可以修身养息;私亭多建在王公贵族、豪门大户的私庭别院,或者花园之中。忙时,用于微养,闲时,用于消遣。或三五小酌,或与友吟诗作画,或携志同者抚琴曼舞,逍遥中见富贵,欢乐中呈性情。现代人建亭,多为风景的点缀,并兼顾实用,两者结合,便为完美,如此,就在自然中凝聚诗意,点化人与自然的和谐。
亭,四面无墙通天地,近水远山、幽竹花径、枯石活泉,景语高高低低,深深浅浅。很多时候,停歇或许是一种从心底呼之欲出的惊喜微澜。
现实中,如若门口或不远处,有一处值得玩味的亭子,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在亭中,四面无墙通天地。一座亭在眼前,远看亭亭玉立,近看简练辉煌,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或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都有怡人景色于心。如若从内向外看,自然就与四周的山水、湖泊、竹荷、园林融为一体,生成一幅极美的山水画;如若换作由外向内看,便可以不同视角观远处的山水、近处的鱼鸟,更可以观人心。由此,如果在山下仰视,可以观山之高远,云之悠悠;如果在山顶俯视,村庄、小溪、曲径、田园、各种景色尽收眼底,有深远之崇高;如果是湖畔,可领略均实之阔;如果是湖中,则会有迷远之思。
亭,点中自然的妙处,用最精彩的情趣映衬着这个世界。苏东坡言:“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中国的十大名亭,我都可以叫出名,它们是: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兰亭、沧浪亭、历下亭、放鹤亭、问月亭,流觞亭。有名的,没名的,亭子,确乎像是天地早已埋伏好的线索,只等有情之人、有智之人来开启、路过、停留。
翻《园冶》一书,有造园莫过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论述,把造园的最高境界与一亭相倡,用亭作园艺之魂待之。
也是,纵观古今亭阁,那些鹤立独行,值得回味的亭子确乎如此,既不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从不回避人工的精妙,而回望历代名亭,无不是风景独处丽景,领略过路人多少匆匆而往的身影,经历过多少陌生的欢乐和叹息。或许,亭子由于能工巧匠应心而作,自然摈弃了它天然的属性,多了人工的痕迹。也或许,我们欢喜于亭子的悠然畅快,依然留恋,就要无理由的行走,到野外,到公园,到山下,遇见一个亭子,看看景,说说话,歇歇脚,愉悦一下自己,把心交给自然,交给四面纳景的小亭,让思绪随风飘荡,多好呀!
每每读起关于爱情的故事,总会发现皆是亭中奇遇。“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杜丽娘,为梦中情人相思成疾,其故事就是发生在春色几许的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草亭相聚;《长恨歌》里的“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沉香亭,皆是与亭相牵相连,丝丝缕缕,魂牵梦绕。我一直在想,古人之所以把这些浪漫深情的凄美故事,以亭为证,大约是觉得亭子是旅途中,或周边最精彩之处,隐含着其形开放,其意坦诚,其趣自由,加之风景独好,适合风花雪月,如此,亭子就如人生的一个舞台,亭中人上演着爱恨情仇,亭外人悄然地感受着悲欢离合。
亭,连着我们脚步,生活中,不能没有亭,只有亭,才能停,忙碌的人生里,停一停,是一种际遇,也是一种修为。慢下来,生活会更新鲜。
可惜的是,现代人都不大看亭了,也少了风雅,欣赏不动它了,空空如也的亭子,无聊地立在那等……
亭,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要试着拆开它的惊喜,也要学着拆开它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