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先知 | 供水系统科研攻关热点专题论坛·高品质饮用水探索与实践研讨会暨《净水技术》2021年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4月30日上午 8:30-12:10
会议地点: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菁华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IUVA新冠疫情阻断技术工作组负责人,纳滤膜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现代净水团队PI,兼任《净水技术》青年编委。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市政给水处理理论、水质与健康、紫外线消毒和高级氧化技术、臭氧活性炭技术、膜工艺、高品质供水系统等。
目前,紫外线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都处于起步阶段。该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微污染物,能够显著改善季节性水质问题。阶梯式的运行模式可最大程度地节省能耗,在去除有机污染的同时做到强化消毒。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净水技术》青年编委。从事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水环境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消毒副产物(DBPs)及其前体物的分析识别、健康效应、生成转化与协同控制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沿线多源污水的排放引入了更多、更复杂的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进而影响净水水质。报告拟从多个维度,对长江溶解性有机物的沿程变化进行解析,甄别长江上中下游消毒副产物的关键前体组分,提出消毒副产物的分质控制策略,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1)》负责人,兼任《净水技术》青年编委。主要从事供水管网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科研教学成果获奖10余项。
以保证水量、水压、水质为前提,以节能低耗运行为目标,结合相关实际问题,探讨保障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水业人物·教学与科研贡献奖”获得者,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净水技术》青年编委。主要从事饮用水安全保障与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
以西南地区为例,介绍长江上游村镇供水工程在水源水质、净水工艺及运行、出厂水质等方面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水源水质稳定、现有工艺优化运行、应急技术开发等角度探讨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提升对策与发展趋势。

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水质原水安全高效处理、城市给排水处理、污废水资源化利用及水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饮用水除硬度、除硝酸盐、除硫酸盐、除氟以及污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已在国内三十余个水处理工程中获得应用。
总硬度及其所产生的“水垢”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水质问题之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及报告人的工程实践经验较系统地阐述针对总硬度的健康效应、标准及去除需求等方面的个人看法,并基于国内原水中硬度分布的情况提出较适宜的总硬度控制方案。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源研究所,工程师。主要从事饮用水新兴污染物检测方法开发、风险识别和防控技术研发。参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水专项及上海市科委多项课题研究。
针对目前饮用水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全氟化合物,解析城市供水系统水源地、制水工艺、管网输配和二次供水各环节全氟化合物的赋存特征,评估水厂工艺对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并提出饮用水全氟化合物控制建议,为饮用水新兴污染物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博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水协嗅味专业委员会主席,兼任《净水技术》编委。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科学与技术,近年重点围绕饮用水嗅味识别与调控技术开展。主持水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9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6项,参与标准制修订4项,获华夏奖等3项。
嗅味是消费者感受最为敏感的水质指标。本报告从水质提升的目标出发,介绍我国饮用水嗅味问题特征,结合嗅味来源和发生机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技术与策略。

现就职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兼任《净水技术》编委。研究方向包含饮用水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膜法(金属膜)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及供水系统水质生物安全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主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给水系统中微塑料对抗生素抗性传播的作用机制研究等。已公开在专业核心学术刊物及国内外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索引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17项。
作为城市供水最后一个环节,建筑供水系统水质及其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条件致病菌引发的饮用水介水传播疾病,其中作为新型条件致病菌之一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具有耐热、抗消毒等特点,是供水管网水中的优势菌种之一,在建筑供水系统中长期生存,并可通过空气、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其引发的供水水质安全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我国华东地区S市两所宾馆建筑的供水系统(建筑给水系统和建筑热水系统)水质进行监测与分析,对建筑水质理化指标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进行探讨。本研究揭示了建筑供水系统中NTM的存在水平与变化规律,剖析了建筑给水系统及其热水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阐明了建筑供水系统中与NTM存在明显相关性的环境因素,其中,热水水质需引起重视。研究成果为建筑给水系统、热水系统、特殊建筑用水中的条件致病菌(NTM)和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生长规律提供数据支持,为建筑供水系统水质化学与微生物安全保障与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东华大学环境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消毒与消毒副产物和电子介导微生物处理等。
氯经UV辐照会光解产生OH和氯类自由基,从而有效去除难降解微污染物并达到强化消毒的效果,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然而较高的投氯量和氯类自由基可能导致卤代消毒副产物的大量生成,对处理水体的水质安全性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