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肥厚性幽门梗阻的“诊断标准”
π:肥厚性幽门梗阻的“诊断标准”
肥厚性幽门梗阻是指新生儿原发性的幽门肌层肥厚导致进行性的胃流出道梗阻的情形。病理上表现为幽门环形肌的增生和肥大。致病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主要是非胆汁性喷射性呕吐。有时可以在右上腹幽门区触及橄榄大小的包块。
肥厚性幽门梗阻在西方白人中发病率较高,而在亚洲人中发病率很低。因此在欧美国家,肥厚性幽门梗阻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和诊断标准是每一个影像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但是在我国,由于本病发病率较低,很多影像医师对此病的一些诊断标准常常不甚了了(也老是记不住),因此我们今天就教大家一个简便的记忆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肥厚性幽门梗阻的最主要的影像技术手段。利用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幽门管和幽门各层次的结构,这是诊断肥厚性幽门梗阻的基础。
一般选择右上腹扫查,在胆囊内侧可以清晰显示幽门管结构,分别取幽门管的长轴和短轴扫查,分别测量①幽门肌层的厚度;②幽门管的前后径;③幽门管的长度。
这三个指标的正常值只要记住“π”就可以了。我们知道π≈3.1416,所以上述三个指标的正常值就是①幽门肌层的厚度≤3mm;②幽门管的前后径≤14mm;③幽门管的长度≤16mm。
超过上述正常值的情况就可以诊断为肥厚性幽门梗阻。此外,对于肥厚性幽门梗阻还要很多描述性的征象(如:幽门乳头状、宫颈管症、靶征等),其实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同时还要注意实时观测,右侧卧位时肥厚性幽门梗阻患儿的胃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幽门。
图1 正常的幽门管(长轴)。12天男孩。L:肝脏,gb:胆囊,ST:胃。箭头:幽门管。测值:①幽门肌层的厚度=2.4mm;②幽门管的前后径=5.2mm;③幽门管的长度=12mm。
图2 肥厚性幽门梗阻(长轴)。一个月大男孩,呕吐7天。测值:①幽门肌层的厚度=4.7mm;②幽门管的前后径16mm;③幽门管的长度≤18mm。注意右图就是所谓的“宫颈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