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吕凤子:凤先生说美育(下)
在艰苦抗战时期,吕凤子依然坚守本心,美育与抗战并发行进。1944年毛泽东主席评价:“吕凤子先生矢志办学,精神可嘉。他把眼光已投向了抗战胜利之后。是的,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需要教育。”毛主席还专门委托黄齐生带去延安毛毯给他,以示感谢。国父孙中山这样评价:“吕先生笃志办学,精神可嘉。救国之道,也离不开教育,这乃是长远之计。”抗战时期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在晚年回忆:“吕凤子与余在抗战期间,同在重庆市青木关服务于教育界。他不独是爱国画家及美术教育家,他在美术方面,有独特的风格,在刺绣方面,发明了乱针绣,他是有创造能力的美术家。”
本文《吕凤子谈美育下》编入了吕凤子的四篇文章,分别是《本校教育主张》《我们成立这个学校的目的》《美育与美术制作》《教书及教美术工艺》。四篇文章皆为吕凤子抗战时期在璧山所作。《本校教育主张》是根据正则学校的油印讲义《本校教育主张》(署名凤先生)整理并誊录点校。1942年6月,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核准立案成立,由吕凤子任校长,正则学校的教育体系基本构建成型。该文正是吕凤子在正则艺专的讲演稿,是作者对自己所举办的正则学校的教育主张的再一次明确阐述。《我们成立这个学校的目的》 一文是根据正则艺专刊行的《正则丛刊·美育与美术》(1947年,第1315页)誊录校点,是吕凤子1945年6月6日在正则学校校庆日的演讲。这篇演讲主要是阐述举办“正则艺专”的目的——造就艺术专门人才和艺术教育者。吕凤子通过力陈以往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之不足,特别是指出“这样的艺术家,社会当然不需要他”“但他却需要社会”,认为会有“仇视社会”的人“永在酝酿人间怨毒”,造成这一现象的责任在“人间的教育家,尤其是艺术教育家”。因此,他强调要流尽泪与血,使得正则学校“成为人间爱的源泉”。吕凤子是这么说的,也是一辈子这么去努力做的。
《美育与美术制作》 一文是吕凤子1945年11月的演讲稿。这篇演讲中围绕美育主题,从对本体论的哲学探讨开篇,借用佛学唯识中观的思辨方法,阐述了一切外在和内在的现象都不是最终的实在,只有幻变的“生力”才可以说是最终的“实在”,他认为“美”便是这个“生力”的表现,而“美在异,美在一切生的谐和幻变”。在这一基本哲学观点的基础上,作者充分表述了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美育是就异成异”,“是一切被成者自己的异”,归根结底,“美育,便是要构成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而在谐和状态中”。
相关链接
文 | 吕凤子
民国元年蔡孑民先生任教育部长1,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末后一句说:“以美育完成道德教育2。”当时论者颇多异议:有谓美育自美育,与德育无关者;有谓美育虽有裨德育3,但不能说德育必待美育始完成者。我们却极赞同蔡先生主张4,且更进一步说德育寔该于美育中5,舍美育而言德育,直是徒费心也6。
道德教育是如何一回事?我们同学大概知道。简斈说7:人们都懂得自爱,都懂得爱人,就因人们天生有道德意志、道德情操。但人们德性尝为物欲蒙蔽,是则非藉教育之力祛其蒙蔽、发其良知不可8。怎样祛其蒙蔽?须用克己抑欲功夫9。美育是如何一回事?我们同亲怕多不甚了了。美育是“要一种用直观力量,鉴赏生力与生命宇宙与个己及个己与个己间相关联、相引斥的幻变情形10,同时悟彻这个客观美的存在,它就是爱的表现,从而认识人生价值的一种创造生命的广义艺术教育”。
无限的生力(即宇宙)有限的显现(谓一切个别形象),谓之生命。美即指生命可能幻变及幻变可能言,生命幻变非生命绝灭,生力是不灭的,故曰美是客观存在。生命依所含一种最高指导力量,各竭可能幻变、各著作其生命史11,这力量便叫做爱。美所在,即爱所在;爱寔美之用,故曰美的存在,即爱的表现。人生价值亦即在爱的可能来表现。又幻变或表现即生命创造(自身制作),创造生命(文化构成)亦即广义的艺术制作。
认识人生价值是良知,爱的表现是良能12,惟美育能发良知、良能。不图发良知、良能13,而谋限制物欲之为患其事寔逆而悖义14,因这种教育徒增人生苦痛。我们寔施美育,便是要学者本良知、良能15,以尽其生、以抒其爱16。
我们成立这个艺术专科学校17,目的在造就艺术专门人才和艺术教育者。
我们一向感觉以往经教育成就的人才,实和我们的理想相距太远。以往艺术家不少是这样的:知道自家有己,尊重自家的己,却不知道人家有己、尊重人家的己;知道自家的己应该有异于人,己就是异,却不知道人家的己也该有异于人,也就是异。等到知道己就是异,却又忘了异就是异,异不可执,可执的己不是异。在内的一切活动无或止时,试问谁一活动是可执者?在外的现象不断成坏,试问谁一现象是可执者?执的结果必强认某一活动、某一现象可以无限延长,永久不变,而希用所有力量保持之,这个希求便是所谓私欲。于是,己遂变成一向被道德学者所深恶痛绝的私欲的代名词了。
这样的艺术家,社会当然不需要他,但他却需要社会。需要益切18,社会益厌恶他,他也就益仇视社会。于是这辈艺术家遂永在酝酿人间怨毒,竟成社会毒素。
谁都知道人间怨毒应该消除,不应该存在,可是谁都没有注意到人间怨毒之存在最后负责者,却是人间教育家,尤其是艺术教育者。19 我们现在特设这个教育处所,能否使这处所成为人间爱的源泉,不复成为酝酿人间怨毒处所,不敢遽下断语。“一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20,我们亦但求流尽我们的泪与血而已。
一切在外的现象起灭无常21,我们不承认它是实在。一切在内的心象倏忽起灭,我们不承认它是实在22。但我们却尝说,一切非实在的客观现象、主观心象是生力的幻变23,生力不减便假认这是最后的实在。便分别名生的法则为真24,生的意志为善25,生的状态为美26。
我们又尝解释生是尽变竭能,必也一切生不相侵害,才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这便是生的法则。而要一切生各尽其变、各竭其能,便是生的意志。生的自然状态,便是生的意志遵循生的法则的表现。所以我们说美在异,美在一切生的谐和幻变。27
我们现在提倡美育28,便是要构成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而在谐和状态中。便是因现在社会愈演愈不谐和,愈变愈丑恶,原因在少数强者强要他人信仰己说,服从己命,以便私图,强把社会分成若干阶层、若干集团,而导之相互残杀,致使人们好杀成习,致使人们好威权、好享受暨好做人上人的欲求,浸成普遍而又最强烈的要求。这样的演变下去,恐怕人类会绝灭吧!
在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有不少感觉锐敏的人宁与木石居、鹿豕游29,而不愿与人伍,去而歌咏自然、摹写自然。我们与其责备这些自然诗人、画家,舍弃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为不义,或不敢正视现实为无勇,不如说这些人还有点人样子、人气息,还不失为一个有心人。社会既愈变愈丑恶,又谁能强人舍美而好丑呢?就因好美恶恶是人们天性,所以美育才有实施的可能。
美育是就异成异30,美术制作也是就异成异。不过美术制作所成者,是作者自己的异;美育所成者,是一切被成者自己的异,这是最要弄清楚的。尽管说成人就是成己,成物也是成己31,但用成物方法去成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用成人方法去成物,也一无是处。
教书是怎样一回事?教美术工艺又是怎样一回事?我的意见是这样:把我们活动组织起来向一个目的进行叫做事,凡有益一切己生长和成就的事叫善事,凡有害一切己生长和成就的事叫恶事。教育目的是要被教者各个己都获得相当成就,当然是事之善者。但教者如把它当作谋自己生活的职业,把受教者当作成就自己的工具,那就变成人间绝大罪恶。32
怎样便可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有一件事必先做到,就是要受教者知道:我有自己,人亦有自己;我尊重我的自己,人亦尊重人的自己。如我只知尊重我的自己,不知尊重人的自己,人亦如是,那么人我相处必至不能相安,必至相仇视而底于乱33。换句话说,社会秩序就不能建立,人们相处不能相安,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任教何种学科的人,都得负训育责任34,而任何学校的训育都得从这件事做起35。
一般学校所教的学科,有属应用工具者,有为工具之工具者,有属知识获得者,有属情意表暴者,美术工艺便是表暴情意之学科。情意是自己的,情意表暴即自己表暴,拿人做表暴自己之材料,是不应该而且不可能的,藉制作美术工艺表暴自己,是可能而且合理的。凡有情意的人都要有所表暴,有所创作,就这点说,制作美术工艺确可使制作者因有所宣泄和寄托,而得到极大安慰和愉快。同时可浸减利用一切人来表暴和成就自己的欲求36,至于绝灭。所以教美术工艺在开始练习使用工具暨研究构形知术时37,就应注意自己表暴。
1 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大力支持教育。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孑民: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在教育领域,资产阶级对传统封建教育的改革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和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面对中国教育百废待兴的重要历史转折,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要确立民国的教育方针。为此,蔡元培在《教育杂志》(1912年2月,第3卷,第11期)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文章引起了很大一部分关心教育的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参与了讨论。在对该文修改后,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在《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10号)上发表,以更进一步引起广泛讨论。关于美育的问题,蔡元培在之后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6号)文中,将美感教育的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还指出,这五种教育必须“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必以道德为根本”。这些观点当时曾引起许多争论。
3 有裨[bì]:有助于。裨:增添,补助。
4 吕凤子当时就完全赞同和支持蔡元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爱育兼美育代宗教”,而在本文中,作者也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
5 寔[shí]该:实在应该。寔:同“实”。
6 这一观点,吕凤子在《图画教法》《凤先生说美育》中也多次强调过。
7 简斈[xué]说:即简单地说。斈:同“学”。
8 发:产生,出现。良知:儒家所谓的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9 克抑欲:谓克制一己私欲,严于律己。吕凤子认为,“抑欲”的道德修养活动与审美活动是完全可以超越沟通的,通过实施美育,就可以“抑欲”,实现“就异成异”。
10 引斥:吸引与排斥。
11 著[zhe]: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zhe]”。
12 良能:天赋之能。
13 不图:不图谋,不想办法。
14 逆而悖义:把本来的意思搞反了,违背了原本的意思。吕凤子这里实际上是强调了道德教育必须树立正面的导向,在提高思想素质上着眼和入手,启发和培养良知良能,而不是简单地想着去做一些禁止性的规定。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15 本良知、良能:以培养良知良能为根本。
16 以尽其生、以抒其爱:使生命力量无限,使爱得以表达倾吐。正则艺专创建时提出的教育宗旨,就是“在实施美感教育的同时,以穷究我国传统的美术工艺制作方法,谋有所改进,暨发扬光大之”(1945年《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组织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7 指1942年6月正式成立的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18 益切:更加迫切。益:更加。
19 该句吕凤子是在强调教育者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
20 一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这是吕凤子1941年12月所作《忆江南·无物我》词中的一句。意思是:我唯的信念是,永远想着人间的可爱;这就使得我这颗面对人间的心,感到凄苦无比。全词为:“无物我,只是未忘情。果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剩有泪如倾。”宗白华曾在《时事新报·学灯》刊登《吕凤子先生近作词录》时作编辑按语说:“吕先生平生努力美术教育,影响至大,书画创作品格境界极高,近读先生宵中词:'一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艺术家深情至此,能不呕出心肝为人间乎?”(见《时事新报·学灯渝版》第169期,1942年3月23日)
21 无常:佛教语。谓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称。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教以“诸行无常”为三法印之。若就时刻不断的生灭上看,叫“刹那无常”;若就它有一定期间的连续上看,叫“相续无常”。
22 吕去病主编《吕凤子文集》此处“不”作“也不”。
23 生力:生命力,气力。吕凤子这里所谓的“生”,实际是一种生生不息、茁壮勃发的时间性过程,“力”则是对“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种取之不竭的驱动力。
24 生的法则为真:(将)生命的规律(命名)为真。生:活的,有活力的,有生命的(东西)。
25 生的意志为善:(将)生命产生的心理状态(命名)为善。意志: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26 生的状态为美:(将)生命表现出来的心形态(命名)为美。状态: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在这里,吕凤子紧紧扣住“生”这一审美活动的最根本的存在状态,从意义与价值追求、价值实现来全面地理解“生”的含义,认为只有或正在体现着意义或价值的人类活动才是真的“实在”,才是体现真、善、美的“生”。
27 生的谐和幻变:是吕凤子最早关于真、善、美(即生的法则、意志和状态)的理想目标,也是他认定的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意义,作者以其富于哲理的思考,将美育乃至整个教育构筑于“各尽其变”“各竭其能”的“谐和状态中”,这是其对人的生命状态的认可、尊重与关爱。
28 吕凤子从人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着眼,强调人的“各尽其变”“各竭其能”与“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融中国传统心性之学、东方佛教哲学、西方美学等于一体,形成了境界全新的美育理论。
29 与木石居、鹿豕游:与树木、石头相伴,与野鹿、野猪相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于是当时一些文人出于对混乱政局的极端不满和失望,便以寄情山水、描摹自然,甚至放浪形骸,来反映自己的审美追求,将重视心灵的超越与解放,作为人生追求的总体取向。
30 就异成异:根据人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去激发和开掘人的生命潜能,培养创造力,使每个不同的个体都能获得发展和成功。这是吕凤子教育思想和美育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31 吕去病主编《吕凤子文集》缺漏“成物也是成己”句。
32 这里吕凤子开宗明义点出了教师(教育者)的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明确指出,教师如把教书“当作谋自己生活的职业,把受教者当作成就自己的工具,那就变成人间绝大罪恶”
33 底于:最后归结于。底:最下面的部分,末了。
34 训育:教诲抚育。指学校里的道德教育。
35 吕凤子关于如何才能顺利达到教育目的的这段论述,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核——“尊异成异”。吕凤子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丝毫不忽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而促进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正是和谐教育追求的价值观。按照每个人的“异”(个性与才华),促进其有所成就,便是“成异”。因此1940年他担任国立艺专校长时,就力主中、西画分列,以利于学生各尽其长,各行其能。他强调“尊异成异”“集众殊为我殊”,即既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同时又要成就每个人的个性;“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使两者和谐共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吕凤子所强调的教育目的,正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基本素质获得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个性也获得充分发展。以尊重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注重对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在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得到有序、协同、全面、主动、充分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说,在这方面吕凤子比其他同时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有着更高的美学思索,我们今天应当充分体认其价值。
36 浸减:逐渐减少。
37 知术:才智方略。此处指美术工艺课中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