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燥夹杂咳声起,老中医有妙术
广东地处岭南,寒潮过后,燥邪四伏,值此寒燥夹杂之期,较常年容易外感,积久而咳之人,更是容易勾动伏痰,咳声连连。特此,黄埔区中医院的郭丽泉、江啸锋两位中医医生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医治疗久咳的妙招。
郭丽泉表示,久咳者,多因诸邪入里化燥,日久耗伤肺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而咳嗽迁延不愈。如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郁久化热,邪热灼伤肺津,燥火耗伤肺阴等,尽管六淫致病特性不同,但最终仍会积久入里,损伤肺气,熬津为痰,日久均耗伤肺阴而生久咳。临床上常见之久咳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甚至肺结核、肺癌早期等,莫不是一片肺阴亏虚之象,大概皆源于此。治疗上根据虚者补之原则,当以滋阴润肺及补虚为主,中医辨证施治、三因制宜,能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常见的久咳的中医分型及内治法
1.风燥伤肺:常见于平时起居不慎,容易外感之人。症见:久咳不愈,咽痒即咳,甚者说话因咳而不能连贯,可伴有恶寒等外感表现,或干咳少痰。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或浮数。通常此类型患者大多因外感而气机失调,肺阴伤之不深,虽咳嗽时长,但邪去咳自止。治疗上以疏风、滋阴、润肺、止咳为法,通常方剂可选用止嗽散。而对由于生活或工作环境过于干燥等因素伤及肺阴而长期咳嗽者,建议可配合长期麦冬、沙参、甘草泡水药食两用,减少环境因素负面影响。
2.肺脾两虚:常见于平素体质虚弱,大病初愈,产后等人群。症见:久咳、咳逆上气,口干,有痰难咳,神疲乏力,而晨起多咯出黏白痰,大便干,或溏烂。舌质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或光剥无苔,脉沉细或细数。此类患者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或病及人体根本,容易病去而余邪未清,反复咳嗽,迁延难愈,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肺津不足责之于脾失运化升清,津不上承。故以培土生金、滋养肺阴治之,方选陈夏六君子汤加减。
3.肺阴亏耗:常见于常年熬夜加班,嗜好吸烟者,干咳少痰,咳声短促,声音渐嘶哑,痰中带血,或伴手足心热、盗汗等阴虚内热的表现。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此类患者大多因生活工作习惯,素体阴虚内热,感受外邪后更损肺阴,治当予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选方沙参麦冬汤,对于此类患者,调整生活节奏,减少不良嗜好,减少对自身的损耗更为重要。
针灸治疗
江啸锋介绍道,除了中医内治法,对于久咳患者,传统中医外治法也有不错的疗效,相对于中药汤剂,外治法更容易长时间坚持,副作用也更小,对于久咳此类积久疾患更为适宜。
毫针刺太渊、太溪、阴陵泉:适合肺阴亏虚者,太渊,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之功,为肺经原穴;太溪,足少阴肾经原穴,功用为滋阴益肾,壮阳强腰;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有益肾填精之用,上述三穴,可共奏滋补肾阴,清退虚热之功,兼有止咳平喘之用。
三棱针点刺四缝穴:四缝穴为儿科常用奇穴,主治小儿疳积,肺脾虚之百日咳,因此对于小儿久咳,三棱针浅刺四缝穴可起止咳化痰之功,虚热明显者还可以配合少量放血。
艾灸足三里、脾俞:通常认为阴虚患者应当注意避免艾灸,实则不可一概而论,对于肺脾两虚而久咳不愈患者,通过艾灸足三里、脾虚等穴,起到健脾理气作用,使得生化有源,最终达到培土生金之功效,从而改善久咳之症。
饮食注意
广东时令寒燥夹杂,类似北方秋季,饮食当注意顾护人体阴精,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宜用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食品为主,如芝麻、泥鳅、鲥鱼、白鸭肉、核桃、牛奶、花生、糯米、百合、蜂蜜、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甘蔗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同时注意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助燥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