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作文法》给了我很多新鲜的东西

《左手作文法》给了我很多新鲜的东西

文/顾老师

《左手作文法》,呵呵,名字很有点意思。拿到手里,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了第一部分。头脑越来越清晰了。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以前看课也好,听别人讲也罢,总是只言片语,头脑中没有框架,乱乱的,似懂非懂。现在看了书,一下子更清晰了。

“现在,作文的基本结构已经有了,只要往里面填充内容就行了。那么内容怎么填呢?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填。”他就这样,一步步领着你,告诉你怎么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

给你一个题目《我家门口的公园》,你要怎么写?

我头脑中想到移步换景,想到公园美,除此,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了。让我教孩子写,我也会告诉他们按顺序写,抓景物特点写,仅此而已。能不能写得出来,写得是不是生动具体,只能看他们的水平了。可这本书是个好老师,它扎扎实实地教你方法。就单单《我家门口的公园》,就有多种构思,多种想法。按地点写,按时间写,抓特点写,等等。条条大路通罗马,原来写景的路也有千万条呀。

在书中,作者不仅给我们搭框架,还教给我们写具体生动的方法。找感觉,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小手摸,用心去想。然后用修饰与修辞把这些感受表达的更准确,更具体、生动。

谁说写作文难呢?每一个怎么写,作者都通过“画一画结构、问一问内容、读一读范文和学一学方法”这四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告诉我们:写作文就这样简单。

是的,写作文就这样简单。只要用心揣摩他每一句口诀,认真分析他每一篇例文,扎实运用他每一个方法,学生的作文想不提高都难。

阅读指向写作,作者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始终强调这个观点。从“读课文学作文”中可见,从“读绘本学作文”也是如此。作者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告诉我们,如何一题多作,如何触类旁通,这看似像解决数学问题,但恰恰说明作文的多角度,可以是地点变化,时间变化,也可以是人物变化,事件变化。不管以哪一条线为构思主线,只要我们确定了方向,就能写成好的作文。

平时上课,我往往都是就课文讲课文,从来没有考虑过阅读指向写作,没有注意挖掘文本中的写作方法。没有总结,哪有提高?所以,课文讲来讲去,学生知道的还是那么一点东西,写作文的时候能不愁吗?

本文作者是真正在教我们怎么指导学生写作文。从题目,从角色,从结构,从故事情节,方方面面,像教小学生那样,细细道来。让我感觉不管从哪一个方面入手,都有东西可抓。我也相信,要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教写作文,孩子们的作文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写作文的材料无处不在,因为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个大宝库。在《左手作文法》最后这一部分里,这是我体会最深的。

“捡一片树叶,见一朵花,遇一个人,做一个梦,蜘蛛在织网,壁虎爬在墙角,苍蝇撞在玻璃上……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写作文的,而且还能写出有意思的作文。不是说某样东西很特别,我们才去写作文,而是因为我们写了作文才使这样东西变得特别。”

作者用了一个具体的东西——樟树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普通的樟树子,孩子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有意思的故事,确实生活处处皆作文。

关于这一点,我曾问师父,怎样训练孩子说画面。师父说,时时处处。你在教室里,看到地上有很多垃圾,你引导学生低头看,你看到什么,你怎么想?——学生正在写作业,突然,“砰”的一声,学生自然会抬头看,你让孩子停下来,引导他们,你正在干什么,听到什么,你什么感觉,你回头看到什么,你怎么想?——你正在上课,突然有人小声说:下雪了,你就让孩子们站起来看,然后引导孩子说……画面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又要写回到生活中去,把作文、故事写得像生活一样,平淡中见波澜。

《左手作文法》看完了,应该说是很匆忙的看了一遍。下午去单位跟师父一起就这本书进行了讨论交流。因为是囫囵吞枣,所以讨论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主题,也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应该说些什么。直觉感觉这本书非常好,但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模式,是混乱状态。还需要静下心来再看,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多看几遍,才有可能内化于心,真正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和师父交流后,我知道了应该在哪个地方多停留,像读课文写作文、读童话写作文、读绘本写作文这三方面,我应该反复阅读,试着和课本融合,从立意,选材,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让一篇课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试着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模式。

师父讲,引导孩子说,老师得会说;引导孩子想,老师得会想。就一片叶子,你能想到什么?仔细想,我确实也想不出有多少种可能。在想象方面,我好像没有智商。唯有多练习,看到就想,想一个不行,再想,再想,可能慢慢地就好了。学生也一样,经常鼓励孩子去想,他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大。

《左手作文法》,给了我很多新鲜的东西,也是一直以来,我苦苦找寻的东西。接下来,我还要反复阅读,内化于心。期待它所给予我的,能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