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唐诗解读——李白之《长干行》(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

覆额:盖住额头。

剧:游戏。

床:井上围栏。

尘与灰:喻指盟誓不愿两人分离。

抱柱信:见《庄子·盗跖》,尾生与一女子约会桥下,尾生先到,女子未至,忽然涨水,尾生抱着桥柱不愿离开,免得失信女子,结果被水淹死。后人称守信约为抱柱信。

望夫台:古代有人久出不归,其妻在此台上眺望,因而得名。

滟滪:瞿塘峡中的一块巨石。

迟行迹:指和丈夫共同生活时留下的足迹。

坐:因为。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三郡。

长风沙:地名,在安徽安庆。

解读: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长干位于江苏南京秦淮河以南,此地紧靠长江,历来为士子商贾南来北往必经之地,因此滋生了许多缠绵的爱情故事。《长干行》为当地民歌,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商妇怀远架构之下,写闺中相思缠绵之情,其中对思妇心理刻画,亦成为文学经典。

全诗以一女子之口吻,述写相思之深情。开篇以白描手法,回忆从童年的青梅竹马到喜结连理,夫妻情感的萌生、发展、迂回到融洽的全过程。

诗起笔从女人公回忆着笔——“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郞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女孩回忆自己与丈夫年幼之时,折花戏门前,绕床掷青梅,天真无邪,童稚无碍。“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四岁的时候,两人结为夫妻,曾经的两小无猜,此刻被新婚的羞涩与喜悦所取代,丈夫千呼万唤,自己低头向壁,丈夫曲意逢迎,自己犹抱琵琶。女孩的矜持与才情,羞涩与袒露,构成了两人初婚因熟生涩的情感尴尬产生的行为矛盾,天真未脱之余又夹杂着些许成熟。“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经历过新婚的喜悦尴尬之后,夫妻情感回转上升,眉目之间的爱恋显现出来的,夫妻情感看似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上来。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诗人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小夫妻常怀尾生抱柱之信念,同生共死,孰料会想到日后夫妻分离,望夫台上望断秋水,风烟亭中风干泪眼。诗在在此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女主人公的美好回忆,而现在则是对丈夫无尽的思念与对感情的守望。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丈夫远游经商,所往之地就是传说中非常凶险的三峡瞿塘,所历之途就是滟滪暗礁。这里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滟滪堆,周回二十余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峡口。冬水浅,几然百余迟,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不可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想到丈夫行经此地,怎能不令女子心惊肉跳呢?坐看门前,“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目下所见,门前人迹罕至,阶前霉苔斑驳,心头愁绪难扫,深苔落叶久积,心中所想,草中蝴蝶双双飞去,人间夫妻何时团圆?女子将思绪从远方拉回眼前,所见之景,仍是那样让人伤怀,所触之物,仍是那样怵目惊心。

对夫君的思念,希望丈夫平安归来的企盼,让这女子发出强烈的呼唤——“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女子渴望远方的人儿,能够早日下三巴、返故乡。一定不要忘记寄书告知我,那时我将相迎不辞道远,下江七百余里,直至长风沙口。届时坐君船、携君手,同归长干,再也不分离。诗人让女子与自己的丈夫终于实现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映证女子相思的苦楚与盼归的无望,于不尽相思之愁意之中,含不尽悠渺之神韵。《唐宋诗醇》中评此诗道:“儿女子情事,真从胸臆间流出,萦迁回折,一往情深。尝爱司空图所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为深得委曲之妙,此篇庶几近之”,是为至论。

附:《长干行》(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