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九)好事多磨剧本集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好事多磨剧本集

  我们在突击音配像的时候,有人提议把355出戏的剧本整理出来。有的人不同意,说现在任务已经很重,何苦再自找麻烦。不能说这个意见没有道理。但我考虑,355出戏的剧本在中国京剧史上的地位是无需赘述的。我基本下决心突击。我于2001年12月16日请示李主席,他说:好,又是一个小工程。于是这项“小工程”就开始了。

  正当我们组织人员加班加点整理的时候,李主席在5月中旬告诉我,剧本集就不要搞了。 
       原因他没多说,我也没问。尽管我很遗憾,但也为突击任务搞得身心俱惫的时候,意外地增添了些许的喘息。 
  过了一个多月,在7月3日,李主席在全国政协听取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同志关于祝贺演出方案汇报时对我说,还是把剧本集搞出来,这个东西价值很大。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因为我完全赞成李主席对剧本集的评价。当我把主席的意见告诉大家的时候,大家好像炸了营一样。主要是说不可能完成。他们说如果主席不叫停一个多月,能不能完成都很难说,现在停了这么长的时间再弄,根本完不成。 
  我说:加人行不行?

  他们说:加人行,但找不到这么多人。

  我问:要加多少人才行?

  他们说:要加30人。

  我说:我们就找30人。

  他们说:我们到哪找这么多人!

  我说:请文化局帮忙。

  他们说:文化局不可能帮我们找这么多人。

  我急了,说:我在文化局干了十多年,就是人走茶凉也还要一段时间——我就不相信我调不动30个人来! 
  我给文化局分管文艺的副局长梁波同志打电话。他是我的老朋友,也是在我担任文化局局长时把他作为人才从山西调过来的。不愧老朋友,梁波痛快地答应给我调30人。而且,我点的几员“大将”全部给我。他们是京剧基金会秘书长张志明(文化局老艺术处处长)、艺术学校校长孙亭福、京剧院院长刘益民、青年京剧团团长刘同达等。他们每个人都给我调集十来个精兵强将。大家尽心竭力,不计报酬,顶着高温酷暑,加班加点,按时高质地完成了任务。我至今从内心感谢他们。

  就在紧锣密鼓地整理剧本的时候,如何高质按时地印刷也不能不事先考虑。我想到分管的刘峰岩副书记。我给他写了一份报告。他写了一大段批示给出版局局长郑先进。先进同志是我老朋友,又是安徽老乡,加上峰岩同志批示,他特别的支持。他主动带着百花出版社社长薛延文同志到促进会现场办公。我又找到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肖怀远同志,他是我在市委宣传部当常务副部长时的顶头上司,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他支持我们35万元的出版费用。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355出戏的670余万字、印了16册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剧本集》,作为内部资料于8月底如期出版。它将会在京剧的流传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感到,在最后关头李主席下决心要我们突击完成剧本集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我们全体参加人员,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而高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