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鸡骨白”古玉了解一下
所谓鸡骨白玉器,顾名思义,是指玉器已钙化变成鸡骨头一样呈白色。
战国人兽蝉身鸡骨白玉佩
战国鸡骨白玉兔
通过对鸡骨白表面硬度测试发现,鸡骨白形成的区域硬度很低,这说明鸡骨白是玉质在掩埋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出现钙化或者氧化,进而出现一层或薄或厚、或白或黄的皮壳。
红山文化鸡骨白玉猪龙
良渚文化鸡骨白玉手镯
有关鸡骨白玉器的形成原因,其说法不一:有地热地湿说,有尸水腐蚀说,有祭祀火烧说,等等,至今没有定论。汉代以前的古玉器,大多都有钙化后的白色皮壳,也就是说,古玉的钙化或白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凌家滩出土的鸡骨白玉器:
图为玉刻图形化长方片,玉质为牙黄色,长方形略成弧形,正面阴刻原始八卦图形。
图为玉人像,玉质灰白色,玉人呈站立状,头戴圆冠,饰以方格纹;粗眉大眼;十指张开置于胸前。
良渚文化出土的鸡骨白玉琮:
图为玉琮,玉器呈青色,有灰白色块斑,柱状,分为两节,均阴刻“兽面纹”。
图为玉琮,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柱状,阴刻“兽面纹”。
图为玉琮,玉器白色中隐现黄色,柱状,分为三节,阴刻“兽面纹”。
崧泽文化中的鸡骨白玉璜:
此玉璜为淡绿色带褐斑的软玉制成,半璧形,上端两侧有对钻小圆孔。
说到鸡骨白就不得不说古玉器的沁色。
沁色是指古玉器由于埋藏地下年代久远,受不同矿物质的化学渗入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玉质结构的变化,这些蚀变是在玉质较次的部位和绺裂部位发生的,特别好的玉不受或很少受到次生蚀变。古玉的这种次生蚀变被业内人称之为“沁色”、“浸色”,也有称之为“土沁”。
古玉的沁色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前辈将古玉沁色总结为“十三彩”“二十六色”等,生动形象地将古玉沁色形容成:坩黄、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棕毛紫、茄皮紫、松石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鸡骨白、虾子青、雨过天青,还有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等等。
玫瑰红 商代
孔雀蓝 商代
鹦哥绿 战国
秋香绿 春秋
雨过天青 战国
栗子黄 战国
秋葵黄 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