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期彩陶的纹饰,多出现在器物的上半部(口、腹、颈以及盆里部),这一点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或者蹲、踞)的生活习惯,即自上而下看的视角有直接的关系(不似今日之放在桌面上平视)所有陶器的造型也是根据当时的生活需要和使用上的方便,并借鉴许多自然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小口尖底瓶”的制作,不但是为了“贮水
”,而且便于“汲水”,又不易荡漾出水(底部尖形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更便于放置入穴稳坐,两旁有耳形系可以系绳提取。“鬶”、“盉”的制作(三足既稳定而且中空,受热面积增大),使人感到匀称而不拥挤,在稳定中突破了两面对称的平淡,如大汶口文化中的鬶,造型丰富多样,不仅为了“盛水”,而且还可以在下面生火“烧水”。为了把握便利,便设计了环形、耳形的把手(如带把杯)。为了蒸煮食物的需要,而有“甗”的制作(鬲上加带气孔的罐)“豆”的高足,显然是为了坐在地上取食方便,而且有的足高数倍于盘部带盖“鼎”和“碗”的制作当然还有保温作用。而盖纽的设计更是为了便于提起。
以上种种器物的造型,不过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其他所有器形的设计,应该说无一不是为了适合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既实用,又美观。他们不仅把生产中直接接触到的动物、植物形象描画在彩陶上面,还将鸟头、人面等作为陶器装饰,甚至仿照作为器形。例如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那件鹰鼎,造型十分庄严,就是一件难得的实用与美观兼顾的艺术创作。而这两条直到今天恐怕还是陶瓷工艺设计方面不可放弃的原则。其中不少器形与花纹仍是值得借鉴的。
至于后来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黑陶,则以新颖的造型与漆黑光亮或薄胎坚致(所谓“蛋壳
陶”)见长。其中还出现镂孔的装饰方法(有方、圆、扁、三角、菱形、阶梯形等多种变化),显得玲珑剔透,别具风格。有的蛋壳陶上面还刻划着非常工细的“云雷纹”。这些都标志着当时制陶工艺技术上的进步(已由慢轮修复转到快轮制作)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无论是彩陶或黑陶都在造型方面与装饰上,突出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在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特别是他们在创作中所揭示出来的许多造型美与装饰美的原理,例如:器物各部分比例和细节的巧妙安排,造型上对于形体的体积或轮廓线的精心处理,以及各种图案法则等等,数千年来一直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创作中应用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令人钦佩之余,也值得我们自豪和很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