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赤峰街的“杠房”

先说点儿别的

在切入正题之前,想跟您先说点儿别的!

现在的赤峰人,能知道“一朱二骆三王萼”这种说法的恐怕没有几个了。其实,这句话讲的是咱老赤峰街儿的三大富户,也就是早年间在咱老赤峰街儿有三个最“土豪金”的人家。

在这里,与这篇文章有关联的正是那个首富——“一朱”。

跟很多赤峰人一样,老朱家的祖籍也是山东的,具体点儿说就是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昌邑县。

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曾作为“国姓”的朱氏家族遭了大殃,备受清政府的“关照”,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罪。约在十七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一个叫朱国杰的“国姓爷”不知因为何故被清军给抓住了,卖于山东莱州府昌邑县王立温家世代为奴。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家衰落了。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王家主人王敬思因“家道冷落不能养膳”,一纸“退约”就还了朱国杰之孙朱法先等兄弟三人的自由身。

成为自由人以后,朱家奋发图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颇有积蓄的殷实人家。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乾隆末年,朱家携资来到老赤峰街儿定居,在二中街南线胡同南口以东路北置地建屋,安顿下来。

以上就是老赤峰街复盛号朱家的来历,复盛号的堂名叫“富有堂”。

老朱家在老赤峰街儿最鼎盛时期是在朱云彤当家的后期和朱云鹏掌家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那段时间。那时候的复盛号朱家绝对是“富有堂”,富得直往外流油,商号店铺遍布于二、三道街的路南和路北。

朱云鹏是个高度近视,人称“朱二瞎子”。

这个人的最大特点是能赚钱也能花钱,并且是敢花、会花,因此才有了首富“一朱”之称。

朱云鹏去世时已七十多了,子孙众多。

当时,社会上有厚葬之风,故而促成朱家大办丧事。

张式显先生在其所著《赤峰复盛号朱家》中对那场葬礼有过这样一番评价:“……其停灵吊祭时间之长,棺椁木料之贵,锦绣棺罩之美,所需祭具之精,杂役人伕之众,僧道喇嘛之全,执侍乐队之大,送葬宾客之广,包括金银山、金银桥、摇钱树、聚宝盆、住宅、车辆、仆役、牲畜、用具以及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在内的纸仗之多,无不为赤峰地区之最,在赤峰地区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读完上面的这段文字,相信很多读者已经明白了,承办这场“赤峰之最”的就是“杠房”,一种古老的行当。

古老的行当

中国民间风俗林林总总,若以红、白事儿为大,就不能不说到“杠房”。

杠房,旧时称出租殡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乐等的铺子。

据传,唐代把各种行当分成五行八作,一百二十行,各行业都有祖师爷。“幌神”是杠房的祖师爷,它没有神像和牌位,只是在木架子上面蒙上一块方形布。早上把“幌神”抬出放在门口,晚上再把它抬回屋内。棚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吹鼓手供奉的则是孔子,据传孔子在年轻时当过吹鼓手。在记者小时候,听上了年纪的人说,吹鼓手最害怕要饭的。要饭的会跟吹鼓手索要“吹嘴子”,说那是他们的要饭碗。

杠房的主要职能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殡葬服务,老百姓家中亲人故去了,全权委托他们,由他们代为操办打理亡者身后一切事宜。

既然是专业服务,那么各项工作就必须按照当地民俗做得周到妥帖,汤水不漏才可。据张式显、贾世谊的《读朱家出殡的照片谈赤峰旧时的殡事习俗》一文所述:“……当时,办理丧事要视本家的社会地位、家境和财力而繁简有所不同……”不管如何繁简,出殡的程序、主要的举动,是不可缺少的。“杠”是抬棺材用的,杠有十六杠(十六个人抬)、二十四杠、三十二杠、四十八杠等,最少的还有四人小杠和穿心杠(两人抬)。在旧时的赤峰,中上人家多用三十二杠,中下者多用二十四杠,巨富之家或用四十八杠甚或是六十四杠。比如,1939年军阀吴佩孚死了,用的就是六十四人的大杠。吴佩孚的六十四人大杠,虽然没有光绪一百二十八人的皇杠人数多,但是气派大,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所经之处祭桌不断。

抬杠的一切行动均由杠头指挥,杠木和杠绳都是专用的。

北京杠头手执响尺,杠绳用蓝布包裹,谓之“包绳”,杠木涂红漆,谓之“漆杠”。赤峰杠头无响尺,全凭口令,所用的杠绳也不用布包。

据记者了解,杠房的响尺,是杠头发号施令的工具。

杠头是整个仪式的全权指挥,全体杠伕及执事前引人员的一切行动,均以他的号令起落止步,不许乱说乱动。如在行进中发现有个别人不听指挥,杠头有权当头一棒,流了血也不得抵抗,这是行规。

起杠前杠头会乱打响尺,使远近人等都闻声聚齐,各就各位,各操各业,谁拿什么工具,谁和谁一条杠,都要令行禁止。响尺是用坚硬木材制作而成的,和梆子戏班中的梆子大体相同,只是长很多,有二尺长,一寸多宽、厚。还有一根一尺长的圆檀木棍,把它和响尺用一丈二尺长的绒绳联接在一起,用短的敲打长的,响声高昂清脆。

这条一丈二尺长的绒绳也有专用名称,叫“尺绳”,是用来测量灵柩大小和门口宽窄、坑口大小的,以便事先安排好活茬儿,以免临时抓瞎。

一桩技术活

抬杠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活儿。

杠伕要将杠抬得十分平稳,在过台阶、窄门时也要保持灵柩的平稳。上下台阶时,前、后的杠伕还要下肩用双手捧着杠走,有时过窄门还要有杠伕钻到灵柩下边用背驮着灵柩走。

到了目的地,杠头响尺横打,大家一齐都摘肩落地,然后由做活儿的将灵柩抬起到坑口下葬,行话叫“登坑下葬抖绳散”。

杠佚、执事佚穿的衣服谓之“驾衣”,是将及膝盖的小大褂,或中褂。杠佚是大襟的;执事佚和鼓手是对襟的。衣服的地子多是深绿色的,如果出大殡用两班杠佚,为了区分,一班用深绿色的,另一班则用深蓝。如果三班,就再添用青色驾衣。在早年,驾衣上均印着车轮形的图案,象征着车轱辘。这是因为古代为素车白马驾灵。后来,为了礼仪隆重才改用杠抬,所以就在杠佚的衣服上画上车轮,表示代替灵车。

受到普遍重视

在老北平,杠房更是一桩大生意,稍大的街上就有杠房。据了解,在清末,老北平有家杠房名为“日升”,位于西单牌楼,其对面路南有它的库房,其址就是现在的“长安戏院”。这家杠房在当年名气甚大。原因是它承担过三次“皇差”: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绪皇帝办丧事,内务府决定交日升杠房承办。

在民国、伪满时期,杠房这一行业依旧很吃得开,生意兴隆。

辛亥后,皇室的丧事已无,但新的权势人家讲求排场,大办丧事者不少,所以杠房仍能维持,直到四十年代末。

据吴宇周先生调查,解放前,赤峰有四大家杠房,即:二中街路北的天德永杠房,是贾家世传的祖业;三西街路南的义顺德杠房,经理姓王;二道街路北的天义成杠房,经理张民权;三道街西屯路北的卜家杠房。

赤峰在清初时还是一个小集镇,当时称“乌兰哈达集”。到了雍正、乾隆年间,由于口内汉人大量移入,不到百年时间,就发展成了塞北一个初具规模的商业城市。作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杠房业也应运而生。据道光八年重修赤峰关帝庙碑文记载:“易乌兰哈达为赤峰县……庶民殷阜,商贾辐辏,肩摩毂击,檐牙相错,形成大都会……”当时,赤峰的人口最高时已达五万之众。到民国初,赤峰商户已达一千二百余家,其中在商会注册的就有八百多家。由此可见,由于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千万各行业的大发展,自然也包括杠房业。

赤峰开杠房的这四户,都是在雍正、乾隆年间从河北逃荒过来的,开始从事杠房业是在道光、咸丰年间,最初只有贾家的天德永,另三家都是后来发展起来。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赤峰成立商会,同时各行各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同业公会,杠房属于下杂行,在社会上没有势力。但因为这个行业结交面较广,能接近各阶层人士,尤其对一般市民接触得更多,同时又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因此受到普遍重视。

在这里还要说上一句,老赤峰街的“杠房”除了承担白事儿,也接红事儿。娶亲业务比较简单,除彩轿外,备上一副旗、锣、伞、扇,两只纱灯,几名吹鼓手就可以了。喜家要求卯时或辰时将新媳妇娶来,不能误点,这是老规矩。轿伕吃完喜酒就回家,只有吹鼓手要管两餐饭,三点多钟才打发回家。喜家既给工钱,又给赏钱,得双份。

赤峰街虽然有四家杠房,还是供不应求的。娶亲要提前打招呼,预定日期,否则就要耽误吉日。哪家死人得立即派人通知杠房出殡日期,有时还要按顺序排班。丧事比较繁琐,先搭棚子,两天头上(接三)要用空轿子接亡魂,送亡灵。出殡用人最多,给有钱人家抬大棺椁。

伪满时期,交通事业有了发展,出现了家庭自备的小花轱辘骡子车。当时,赤峰街的头面人物杨子彬就常把骡子车借给人家接亲,速度又快又美观,代替了人抬的彩桥,但死人还仍然少不了杠房。

杠房在赤峰街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解放后这一行就无人问津了,相继自动停业,作为一个行业的杠房在赤峰消失了。

开张吃三年

杠房业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这是因为杠房本身其实只是一种出租业务,平常只要三五人看守门市,等候顾客,所以开支不大。一旦有事,可临时请同行帮忙。要应上个大人物或财主家的丧事,不仅杠房一行,所有有关的丧事用品行业,如寿材、棚彩、家伙、纸活,还有僧道各门,就都来了赚钱的机会。杠房的绣花软片,可现裁现绣,随用主之所欲,东西用完后全归杠房所有,杠房又可从中取利。

朱云鹏去世以后,民国十二年(1923),朱云鹏的元配夫人“赵老太君”也去世了。首富“朱家”在三年之内办了两次大的殡事,开销极大,不得不在事后出兑了几个商号,换回银钱,偿还债务。接着朱家“宝”字辈弟兄又分家自立门户,使资财分散。到伪满时间,物资统制,朱家所余商号全部倒闭,只能艰难度日了。

(0)

相关推荐

  • 九十多年前,塞外赤峰的绅商出殡

    旧时亲人亡故后家人往往在抬棺瘗葬的路上列队展示仪仗而行,谓之"发引",俗称"出殡". 九十八年前,在塞外赤峰,绅商朱云彭因病去世,家人按照传统习俗为其举办了排场 ...

  • 赤峰旧时拉帮套轶闻:二度梅

    赤峰旧时拉帮套轶闻:二度梅                  羁文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末夏初的一日,在哈达街上肆虐了接近一天的黄毛风,直到暮色来临之际,才渐渐地失去威势,变得有气无力起来.不过 ...

  • 哈达远事之一:清明节前话杠房

    哈达远事之一:清明节前话杠房                      羁文 眼下清明在即,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一个和丧葬有关的古老行业,杠房.所谓杠房,旧时代大地方(北京之类)是指专门承办丧礼的民间机 ...

  • 老赤峰街的京剧名角——裴云亭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日伪统治时期,热北重镇赤峰因种植大烟,盛产皮毛,商业比较发达,曾经一度形成了短暂的畸形繁荣.因此,东北和华北各地的京剧名角纷纷来到赤峰登台献艺.当时,赤峰人也非常喜爱京剧,具有 ...

  • 老赤峰街的”中元节“

    阴历的七月十五,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可能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了,或者压根就不知道吧.但在一百多年前老赤峰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一天-- 即以盆施诸寺 在一百多年前的老赤峰街,曾有过中元节的传统,中元节又叫 ...

  • 老赤峰街的“德盛恒”药铺

    上个世纪之初的老赤峰街,一提到中药行,就必提到"武安帮",一提到"武安帮",又必提到"德盛恒".在本期里,本报记者就为您说一说那样一段逝去的 ...

  •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孙国辉 一九八五年,赤峰市政协出版的<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刊出焦世珉先生文章"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以133页的长文记录了赤峰市街方舆.历史沿革.数十年的人物事件 ...

  •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孙国辉 一九八五年,赤峰市政协出版的<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刊出焦世珉先生文章"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以133页的长 ...

  • 老赤峰的“九街三市”

    2017年2月23日,赤峰旅游官方网权威发布了<中共赤峰市委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意见中,有这样一段:"以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为主体,建设三山二园 ...

  • 赤峰街的老胡同

    说起赤峰街的胡同,可谓数量众多,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即便是红山区的老地户,街里的胡同有多少,都叫什么,谁也不能一个不落地说出来. 最早的赤峰街道图是1914年(民国三年)由赤峰县知事叶大匡绘制的< ...

  • 汝城老菜街

    文|图     何优秀    汝城老菜街,位于"岌峰玲珑.亦雄亦秀"的汝城文塔附近,是汝城最早规模最大的菜市场.因本地气候热量丰富,温暖湿润,故这里有着品种齐全并多样化的农副产品, ...

  • 哈尔滨老街老名背后的老故事 街路名见证哈埠历史

    东北网4月3日电 哈尔滨市道外区计划恢复部分"丢失"的老街名的消息引起了不少老哈尔滨人的极大兴趣,一些年愈古稀的"老道外"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支持恢复老道外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