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主的坟
本刊曾以《西水地,大清公主的“胭脂地”》为题,为您介绍了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女儿——和硕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右翼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苍津(也被译作仓津或仓金)的事儿。
和硕温恪公主在当年还常被称作八公主,是清代惟一一个由帝王亲自陪送下嫁的公主,也是官方记载的清朝惟一一个死于难产的公主。
八公主去世后,康熙帝降旨:“就地修陵!”这也就意味着,八公主的陵园原本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公主第……
下嫁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为八公主与班第指了婚。
昭乌达盟各部在清朝统治时期共迎娶了八位皇室公主,她们是:哈达公主、固伦敖汉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和婉公主、固伦寿安公主。在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部之前,昭乌达盟中的主要部落巴林、敖汉、扎鲁特都先后成为了皇家的姻亲,有的甚至已经娶来了两位公主。
或许,康熙皇帝有意平衡昭乌达盟各部之间的关系,这才指定了这桩婚事。
班第,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其祖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四女。
在清朝一共有五个名叫班第的额附:一个是敖汉公主的额附,一个是太宗十二女的额附,一个是固伦端敏公主的额附,一个是固伦纯禧公主的额附,一个就是这位温恪公主的额附。而且,在温恪公主指婚给班第时,仍然还有两位名叫班第的额附在世。
有鉴于此,康熙为这个新女婿赐了一个新的名字:苍津。
在封建王朝中,尤其是清朝,皇帝赐名对于臣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表现了皇帝给予的莫大的恩赐与荣宠。
康熙四十五年七月,温恪公主正式受封为和硕公主,授苍津为和硕额驸。
这一年的翁牛特草原到处充满了喜悦与歌声,草原的百姓用真诚的祝福迎来了翁牛特第一位也是惟一的一位大清公主。
据《清史稿—公主表》记载:“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是日,上驻驿和硕温恪公主第。”
皇帝来到了女儿家,足可以想见这公主第的排场了。
公主第在今天的松山区大庙镇东六公里处,1946年以前还保存基本完好,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也就是宫院,共占地十亩,坐北向南,南北长123米,东西宽54米,城墙周长354米。
外城,也就是瓮城,其南面与内城宫墙齐,东西两侧和北面的城墙距内城墙十米,是驻卫兵的地方。
在内城,从北往南的建筑物依次是:公主住的地方是五间大殿,即后堂,地基高约一米左右,用红白青色花岗砌起来的,形式很像承德离宫的楠木殿,所用木材完全是油松的。这座大殿梁柁是方形的,有五层。如果让一个成年人骑在头层大柁上,两脚只能刚刚沾地,可见其粗;室内椽子是圆形的,室外椽子是方形的,圆木檩子挂着嵌木。大厦前有六根一搂粗的大柱子,中间四根是明柱,两边的那两根是半嵌在墙内的。这些柱子外表用红麻刀灰抹着,柱脚石是鼓形的,刻着鼓钉。整个大厅为方砖铺地,所有木建筑物,如柁、椽、柱、笆、天棚等涂了红漆。房顶上是青色泥瓦,两层,底层是片瓦,上层扣着筒瓦(垅瓦);檐瓦在底层瓦上,呈尖形下垂。上层筒瓦下端呈圆形,印有猫头图案。房脊是大脊高起,东西两头是龙头,垂脊下梢塑有龙、凤、哈叭狗、张口兽等。
第二进大殿也是五间,形状和后大殿基本相同,只是地基矮了一点儿,中间那间是过道,叫“过厅”。
第三进大殿是三间,这座大厅叫“二堂”,也是飞檐明柱,滚龙脊。
在二堂后、过厅前的两侧,各有五间配房,即东西厢房。
宫门的前墙和内城墙的前墙都是用红麻刀灰抹的,抹红石灰约有五毫米厚,远远望去,红彤彤的。
宫门三间,涂以红漆,兽首门环,遍饰铜钉。
据传说,公主下嫁翁旗,亲到住地一看,有点儿不高兴了。原来,公主第的附近有九座山头,可这九座扇子面形的山头都在南面,阴河也是靠南山根流过的,这哪里是什么“九凤朝阳”啊,分明就是“九凤朝阴”。
不久,公主下令修改阴河河道,但在改河道之前还得修一座桥。可这座桥刚刚修完了一孔,公主就死了,桥也就成了一孔桥了。
去世
夜深了,已经到了亥时。
这时的她只觉得很累,真得很累!于是,在看了两个女儿最后一眼之后,睡着了,嘴角还挂着疲惫但幸福的笑容。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八公主在北京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去世了,年二十三。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京的胤祉给康熙上了一道折子。
臣胤祉等谨奏:为奏闻事。
窃本月二十一日夜亥时,八公主产下双胞胎,因甚虚弱,不省人事。在彼护理之大夫霍桂芳、戴君选等未及用药,一面往报在京值班之臣胤祺、胤祐,故皆未赶上,即时薨。今除臣胤祉、胤褀等与礼部、工部、内务府总管等共同按例料理丧事外,臣等叩请皇父,公主妹业已如此,圣躬甚属要紧,务须精心养神。此不但我等之福,且又天下众人之福。再者,公主之事,臣等尚未奏闻太后祖母,俟皇父命下之日,再行奏闻。所有大夫等奏书,谨并奏以闻。
臣胤祉、胤褀、胤佑、胤祹、胤祯。
此时,康熙皇帝正在承德。
这位父亲闻此消息,心如刀绞,呆愣了一会儿,提笔朱批:此事先不要告知宫中嫔妃,只先告诉太后吧。
写完,康熙放下笔,木然呆坐,不再说话了。
直到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六,康熙才对胤祉说,“公主之事不必再隐了。”八公主死讯匿而不发竟有半月余。
修陵
很快,圣旨下,就地修陵。
如是,和硕温恪公主就这样嫁于斯也葬于斯了!公主第变成了公主陵,此地也就叫“公主陵”了。
陵园外,南约250米,就是那座公主生前未修完的小桥了。
走下这座小桥,沿着青砖铺就的三米多宽、一百来米长的甬道前行,会看到一座碑亭,正方形的,四面各有一圆拱门,只有门口,没有门框和门。碑亭前上方有一块横匾,从右至左横排书写着“淑慎尔仪”四个大金字,下边落款“康熙御笔”。亭顶是起脊飞檐的,四壁是砖砌的,外墙皮也都是用红麻刀类抹的。亭子内正中央卧着一个大龟趺,背上立着大石碑,高达五米,宽约一米,厚约零点七米。石碑四面各刻有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碑文,汉文在石碑的北面。碑冠上镌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贞节流芳”四个大字,碑铭竖刻着“和硕温恪公主墓志”。
穿过碑亭,再走55米便是陵门,即原公主第的宫门。
陵门两旁矗立着一对合抱粗细、4米高的六棱华表,表身布满花卉、祥云等纹饰,表端雕有两个仰天长啸的“望天吼”。靠近陵门还有两头石狮子。前述的那五间后堂被改造成了享殿,中央供有高有一米的两个馒头状的朱红宝顶,宝顶前设有香案和石桌等祭祀的用品。
这就叫“视死如生”吧!
后代
转眼前,两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据当地的一些老人回忆,在他们小的时候,公主陵还基本保存完好,除东西配房在民国初期被拆掉、殿内物品早已不存在了而外,房体不倾不斜,厅室不漏,木料不朽。
1947年冬天,翁牛特右旗的旗支队进驻公主陵村,拆扒了碑亭的椽木,接着又拆扒宫门的房子,烧火取暖,整整一冬一春。当地群众一看,反正也保存不了了,于是就把公主陵余下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扒掉了,只剩下一座石碑和两根华表,还有两只看门的石狮子。到了文革期间,又破起了“四旧”,把石碑和华表推倒了,改成饮畜的水槽和栓马桩。那对石狮子被拉走了,所幸后来被移至大庙镇政府院内。
在民国初年,公主陵就被人盗过,一些珍贵的陪葬物品损失殆尽。当年,事发后,除了本地的贵族派人缉捕外,翁牛特右旗王爷也下令追拿盗犯,还把关姓的看陵人抓了起来。但折腾了很长时间,也没查出个结果来,只好不了了之了。
1948年初冬,公主陵村的一些村民将公主陵的地宫打开了,两个地下墓穴的位置就在后堂内的两个朱红宝顶的下面。人们先从东边的这个墓穴开挖,揭开铺地的方砖往下挖了一米七八以后,见到一扇石门,将石门往里推开,再下几级石阶,往里走两步,发现有一铺小石炕。小石炕上放着一个长方形的小棺材,棺材雕刻着花纹,用黄缎子包着,棺材里有点儿骨灰,其余再没有什么了。西边那座墓穴的内部构造和东边这座个基本相同,同样没有什么东西了。
“破四旧”时,一些人又扒开了公主陵的地下部分,这回是为了取碹坟的砖。挖开以后,只在墙壁的灯窝处发现一个铜灯碗,被人拿走了。把砖全部取出后,在地穴下面发现一块中间凿有一尺直径圆孔的大盘石。从大盘石的这个圆孔望下去,黑洞洞的,尚能听到空声。盘石比碾盘大得多,当时无法搬开,也就没再往下挖。在大盘石的东南角,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具不完整的干尸,除左前胸、腹及髋部腐烂而外,其他部位的皮肤、肉干尚存。这具干尸横放在一块木板上,为男性,短小身材,头戴顶子,身穿黄袍,高底靴子,面容黄瘦,黄色短须,黄头发也不长,大约有五十上下岁。
有人认为,这具男尸似乎是陪葬的太监。
还有人认为,这里并不是埋葬公主的真正墓穴。
当地人也传说,真正的公主陵墓不在此地,在陵后北山的山里呀!
和硕温恪公主下嫁时,康熙皇帝还赐给她一些宫内差役,作为陪嫁。他们是关、杨、贾、赵、董、王、史、刘八姓。据说当公主鸾驾走到隆化县境内的一个村庄时,天下起雨来,阴雨连绵,一个来月未能成行。雨过天晴再走时,就把董、王、史、刘四姓留在那里长住,作为公主从京城到旗地的一个驿站,便于内外联络和置办用品。这个村子也就叫“皇姑屯”了。关、杨、贾、赵四姓在公主死后负责守陵、祭祀等事务,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春节前致祭三回,一直到清亡。
直到现在,村里还有这四姓的后裔。
在本地,八公主除了西水地的那块“四十八顷零一亩半”的胭脂地而外,还有两处烧锅和一个当铺,东烧锅字号叫“清龙泉”,西烧锅的字号叫“永盛奎”,当铺叫做“永盛当”。
苍津的后裔姓鲍,有的仍住在公主陵村,早年还有“前府”、“后府”“二门”之分。有老人记得“前府”的最后一个“大爷”叫鲍子厚,他家大门的对联是“三星共照附马府,五福将临玉叶门”,据说也是康熙爷的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