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芳:承古拓新传承正脉 汇聚融合弘扬太极

本期太极新锐人物 杨志芳

“太极拳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继承、弘扬和保护它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杨志芳
本文首发于漾太极网
文 | 宋雪妮
编辑 | 梁雪淑
最近,杨志芳受邯郸市宣传部之邀,录制了“跟我练太极”杨氏太极拳教学公益短片,上传到“学习强国”平台上供所有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为“人民太极 健康中国”公益大行动形象大使,杨志芳近些年来一直在做类似的太极拳公益课堂、培训等活动,致力于凝聚杨氏太极力量,传承分享杨氏太极精髓。他说,“太极拳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继承、弘扬和保护它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杨志芳,目前国内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和代表人物,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杨澄甫之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振国之子,家学渊源。年少时在邯郸守着祖母习练太极拳,年长时还是在杨氏太极拳发源地守着传承,“守”字贯穿着他的“太极之路”,又不拘泥于此,杨志芳连续策划组织了三届全球杨式太极拳文化节,盛况空前,得到世界各地杨氏太极拳习练者的支持,他正努力将杨氏太极拳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言语爽快又谦和,非常接地气的杨氏太极拳第五代正脉嫡传人——杨志芳先生。

懵懂童年聆听“太极拳往事”

杨志芳,1959年生,从小是听着“太极拳江湖故事”长大的。
那时,杨家已回邯郸永年广府城内居住多年,祖母侯助清(杨澄甫夫人)常讲一些先祖杨露禅的武林轶事,讲的更多的是爷爷杨澄甫在北京、上海教拳的往事,那时他已懵懂地知道祖辈的故事很传奇、功夫很厉害。
杨氏太极拳一直是“顶流”的存在,先祖“杨无敌”的故事已烂熟于心。祖父杨澄甫南下赴南京、上海等江浙一带国术馆教拳,他在北京时期的许多弟子也陆续相随来到上海,他的居所就成了太极武馆,在这里教授学生、接待武林好友及进行拳术交流。从早晨五六点到晚上十来点,甚至到半夜,每天到杨家武馆练拳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练拳场地——大院的墙角,经常支起一口大铁锅,滚开着的锅里面经常炖满了大块的猪、羊、牛肉以及各种蔬菜,锅旁烤满了烧饼馒头等干粮。谁练拳累了,饿了,就过去盛上一大碗,就着干粮吃上一通,然后再接着练。
就在那个时期,祖父杨澄甫汇杨门三代太极拳功夫之精华,创编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并撰专著《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确定了杨式太极拳的整体架构,影响深远。编纂《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很多政府要员为之题词,不少高官还加入到学拳的行列,当时对太极拳的追捧可见一斑。
祖父杨澄甫去世时,二伯杨振基学拳也有十多年,有一定的基础。回到永年广府后,在祖母侯助清的严厉督促下,二伯杨振基带领杨振铎、杨振国两兄弟每天在自家院子里一板一眼地按照家传的方法刻苦练拳,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除了吃饭睡觉,只要有时间,就要坚持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太极拳基础。
最让杨志芳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二伯杨振基经常和父亲杨振国在一起聊拳、切磋,定居在山西太原的三伯杨振铎每年都利用探亲假回邯郸,三兄弟欢聚畅谈总是言不离拳。
“文革”时期,二伯杨振基和父亲杨振国虽然不能公开练拳,但到了晚上,杨志芳常看到他们关起门来偷着练习。因为不敢用器械,有时就拿鸡毛掸子当剑来练习。有一次,三伯杨振铎从山西回来探亲时,二伯杨振基还特地借了辆自行车,两兄弟带上年幼的杨志芳趁着月色到晒麦场上演练推手。
大人在练拳,小孩杨志芳就在一旁玩耍,看着他们演练。耳濡目染间,前辈们传下来的拳理拳法慢慢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顽劣少年不识“太极拳真面”

与我们一般人认知里的自幼苦练太极的人设不太一样,杨志芳说他自小很顽劣,对太极拳不怎么感兴趣,“那么慢的拳,怎么可能打人很厉害呢”。
祖母侯助清在练拳这件事上却不允许杨志芳懈怠,一直严厉督促,还经常告诫他,“太极拳是杨家世世代代的立家之本,既能健身也能防身,不能不学。”
在杨志芳的先祖时代,很多人是以传授太极拳为职业的,是养家糊口的本领,所以从小练起,练得也非常苦。杨志芳说,“我二伯至今还有一句名言流传‘练死拳、死练拳’,当时他们在上海练拳的时候每天腿都抬不起来,上楼都上不去。”杨志芳的少年时代就不一样了,“太极拳”不再是职业,而是健身项目,还赶上了“文革”,就没有那么急迫地习练太极拳。
让杨志芳彻底做出改变是,他看了三伯杨振铎演练的一段“太极长拳”,速度快,虎虎生风,“真的能打人”。这对他启发很大,“原来我们家传的拳是可以实战的”。杨志芳说,这套“太极长拳”是杨氏太极拳的另外一套拳,现在已流传不多,三伯杨振铎演练出来后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震撼,“慢的太极拳是基础,动作分解详细,好掌握,才能做到位,技击必须是快的。”
杨志芳也练过摔跤、搏击,他慢慢发现还是家传的太极拳有“劲”,肌肉发出来的叫“力”,是没有弹性的,而筋发出来的“劲”是有弹性的,活的。三伯杨振铎看他感兴趣了,就勉励他好好练拳,只有练到身上,才能技击。
20岁时,杨志芳到邯郸纺织集团公司上班,那时,不仅政策放开了,自己也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因为父亲在邯郸市纺织局医院当会计,工作很忙,没空教他,杨志芳就在下班后去邯郸市体育场找二伯杨振基学拳。杨振基时任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
二伯杨振基遵循祖训,按照门内家规严格训导,一招一式地给他传授诀窍。当时,每当杨志芳练拳时,二伯就坐在一旁的马扎上看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几近严苛,使其得以承接到正脉嫡传杨式太极拳艺。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再是因为身负传承的责任练拳,而是把打拳、悟拳变成一种习惯,并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活。他认真钻研每个招式的内劲、用法和变化,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杨志芳系统掌握了家传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器械、推手等技法,技艺越来越精湛,行拳走架皆中规中矩,招法劲路轻灵自如,人皆称其有父辈风范。

正脉嫡传守护“太极拳传承”

众多周知,河北邯郸永年是杨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杨氏先祖杨露禅艺成回永年后,还曾开馆授徒,将所学技艺尽心教授给乡里子弟,为永年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太极拳好手,使永年成为太极拳的中兴之地。
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众习练太极拳蔚然成风,素有“太极拳之乡”“太极圣地”之称。邯郸市政府高度重视太极文化的弘扬和太极拳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自1991年至今,邯郸市已连续举办了14届太极拳运动大会,这在太极拳历史上是一个创举。
作为当地影响力最大的太极拳流派,历届的太极拳运动大会,杨氏太极拳都深度参与其中,杨志芳多次以太极拳名家、杨家代表身份参加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和国际太极拳高层论坛。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上,杨志芳被选为“邯郸市永年区旅游形象大使”,以太极拳为载体,推介古城水城太极城“三城合一”的广府古城,宣传邯郸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成就,让外界更多的了解邯郸。

杨志芳带领杨家弟子为邯郸市第十二届太极拳大会闭幕式表演

“邯郸作为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全民建身基础上,还应将太极拳向更高层面发展与推广。”杨志芳希望各级政府继续给予太极拳事业以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打造建设更多太极拳馆,让全国各地拳师们走进邯郸切磋武艺,探讨技艺,让邯郸成为太极文化、学术发展的最前沿。
为配合邯郸市政府推进的太极拳“六进”工程,即太极拳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杨志芳作为邯郸市武协杨式太极拳委员会主席,带领杨氏太极拳传承相关组织机构釆取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措施积极推进,先后在中铁四局、邯郸建设银行和许多社区及古武当山等地集中举办培训班。

教授邯郸中铁四局的领导及职工杨氏太极拳

李迈克,英国人,因为酷爱中国武术,十多年前慕名到邯郸学习中国传统武术,2013年正式拜杨志芳为师,成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克服语言和文化关,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李迈克进度很快,逐渐感悟到杨氏太极拳的奥妙。

教弟子李迈克练拳

像李迈克这样慕名而来的人还很多。多年来,杨志芳孜孜不倦地教学传授,传授弟子学员数千人,将太极拳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良好功效推广到大众中,深受大家的喜爱并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为促进全民健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2008、2014年两届邯郸国际太极拳大会上被国家武管中心评为太极名家,被《当代中华传统武术大典》收录。

杨家中坚汇聚“太极拳力量”

到杨志芳这一代,杨氏太极拳足足传承了五代,门下弟子众多,是目前习练最多的一个太极拳流派,在全世界拥有不小的影响力。

三伯杨振铎为杨志芳题字“杨家中坚”

作为“杨家中坚”,杨志芳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为更好、更广泛地宣传杨氏太极拳,继承先祖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计划长远,着手眼前,做了大量工作。
他带领杨家弟子多次在太极拳运动大会、西安国际杨式太极拳联谊大会、香港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大会等大型活动中交流表演杨氏太极拳。

在第五届友成杯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表演

受邀到台湾桃园市讲解太极拳
他多次受邀到台湾桃园市给中华太极拳总会学生讲解太极拳,传递“两岸同根”的太极理念。
2013年,父亲杨振国逝世后,杨志芳牵头组织杨氏弟子举办了一场追思会。自那以后,每逢父亲忌日,世界各地的杨氏弟子都会到聚集到邯郸永年,或追思、或寻根、或举行相关的研讨会活动。来自台湾的太极名家邓时海先生提议:每年5月都可以固定下来办一场这样的活动。
于是就有了首届全球杨氏太极拳文化节。
带领海内外杨家弟子来杨家太极苑坟祭祖
2017年5月21日,杨志芳带领海内外杨家弟子来杨家太极苑坟祭祖,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首届全球杨氏太极拳文化节。三伯杨振铎亲临现场宣布开幕,太极峰会、交流比赛、名家表演轮番上演,盛况空前。
自2017年起,杨志芳积极策划、筹备、成功地召开了三届全球杨式太极拳文化节,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支持,收效甚佳,杨氏太极拳有了很强的凝聚力。
首届全球杨氏太极拳文化节大合影
邯郸成功举行了几次全球太极拳文化节后,全国其他很多地区的杨氏太极拳分支机构都想承办,杨志芳也到全国选了很多地方。去年本打算在台湾举办全球杨氏太极拳文化节,台湾的太极拳支派发展得非常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未能举办,今年有望成行。
此外,杨志芳还在青岛黄岛地区、上海、海南、大连、杭州等地建立了杨氏太极拳传承基地,还会举办相关的杨氏太极拳研讨会。
志愿薪火相传,太极传承不断,杨志芳一直在为保留太极拳这份非遗传承默默努力,他想把杨氏弟子召集起来,把杨氏太极拳的感悟归纳、整理、集中、分享,把这份宝贵的资料传承给后人。
杨志芳,无愧于太极文化传承的助力者。

对话杨志芳

谈流派
问:太极拳目前有比较多的流派,您是如何看待的?
答:杨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杨式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态舒展,劲在内含、潇洒自如、大气优美,外国人称其为“东方舞蹈”。目前,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等几大流派,每一套拳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虽然在练习方法和招式外形上或有不同,但其内在包含的哲理是相通的。
太极是一种文化,太极拳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太极拳与别的拳种区别在于,它含有中国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思维。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刚柔并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需要身心放松的运动方式,具有保健益寿的健身作用,而这一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自卫技击作用。如今社会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学习杨式太极拳除了学它的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沉心静气、修身养性。
谈发展
问:杨氏太极拳传承到第五代,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上?
答: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1840年,先祖杨露禅在京师传拳,初始拳法被称做“绵拳”。直至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为其题词“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赞其拳法犹如太极之浑圆一体也,才得名“太极拳”并名声大噪,王宫贵族争相学习。二是1928年,祖父杨澄甫南下赴南京、上海等江浙一带国术馆教拳,编纂出版了《太极拳体用全书》,使太极拳在中国武术界独树一帜、发展迅猛,许多政府高官加入到学拳的行列。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功效得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重视,1956年,国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倡导全民练习太极拳。自此,太极拳开始大范围传播,不仅走入民间,更逐步走向全世界。
谈传承责任
问:太极拳申遗成功,杨氏太极在传承推广方面如何规划?
答:首先作为杨氏太极拳嫡传人和代表人物,责任重大。我们会借助太极拳申遗成功之东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把杨式太极拳各项活动开展好。
此外,希望各级政府能继续给予太极拳事业以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增加专业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建立专业学校,希望太极拳得到更加全面的普及和推广,让这种凝结着身心修养的智慧之拳,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系统地认识、学习并发扬。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