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做到了理智对待金钱吗?

书名:《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

作者:(美)丹·艾瑞里、杰夫·克莱斯勒

译者:刘雅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

今年的“双11”网络购物狂欢日,各家主流电商企业都刷新了销售业绩。精明的购物者其实已经意识到,“双11”购物所能享受到的优惠、折扣,其实平时稍稍留意,也能通过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买到,还不必在11月11日后焦急的等待快递。

并且,“双11”的满减、半价出售、领券再减,而今也越来越多的沦为噱头。正如许多媒体最近几年都反复提示指出的那样,“双11”时的所谓半价,跟常规售价相差无几,“半价”是建立在抬价销售的基础上。尽管如此,相当多数的消费者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仍然会耗费大量时间搜寻自己可能需要的各类商品,添加进购物车,然后耐心的领券,等待“双11”到来时一并下单。

为何消费者对促销没有抵抗力?

我们已经知道“双11”的半价、领券价、满减价,跟“常规售价”不是一回事;电商企业、制造厂商也知道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价格真相,但同时也清楚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对“双11”买账。

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显而易见的不明智行为?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畅销书《怪诞行为学》系列作品作者丹·艾瑞里与作家杰夫·克莱斯勒合著的《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一书,就探讨了消费者在商家促销宣传的价格花招面前失去理性的现象。

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们总是喜欢将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虽然平时电商和实体商场销售的各类商品,价格与促销时相差不大,但促销时的价格主动列出了所谓原价、虚高价格来作为参照,所以心理暗示下,消费者会觉得这是不可不占的促销便宜。

相类似的现象是,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除了那些极个别的发烧友,否则很少有人会专门花200美元(1000多元人民币)去买台CD机,市面上所能提供音乐播放功能的设备大多大大低于这个价格——但在我们买车的时候,因为一台车通常在2万美元(10多万人民币)左右,所以推销员如果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在车里加装一个200美元的CD播放机,大多数的购车人会选择同意。

退一步讲,当商家促销时,价格上没有搞花招,真的给出了优惠,我们消费者趁机多买多囤,又是不是理智的表现呢?《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这本书指出,特价商品让我们觉得自己既专业又明智,这其实也是假象。

如果一款洗发水的一升装定价40元,当商家推出两升装的大容量款,却定价50元时,很多消费者就真的会自己捡到了大便宜,却没有想到,我们真的需要买这么大瓶的洗发水吗?这款洗发水真的适合我们的发质,其品质真的令我们放心吗?

免费和赠品总是让你花出更多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这本书融合了行为经济学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和实证成果,围绕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看待金钱、处理金钱都容易犯的错误展开,揭示了隐藏在财务决策背后的行为机制,包括我们的心理账户使得我们在一些方面更可能浪费开支,看似免费的款待、赠品让我们掏出了更多的钱,信用卡和虚拟货币让我们变得更愿意付款,相对性让我们变得失去了对商家价格游戏的分辨力,等等。

这本书指出,金钱虽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最重要选择,但因为获得金钱并不容易,而且花掉总量必然有限的一部分钱,总是会导致我们丧失一些机会,付出机会成本,所以我们有必要审慎为之,变得更加明智。

心理账户的概念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意思是说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收入,依照用途确立各方面开支,形成一个盘算架构,比如生活费若干,娱乐休闲支出若干,教育培训费用若干,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的预算若干。

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我们在一些方面支出时,考虑得远没有其他支出那么审慎,比如生活费支出会相对精打细算,但花在孩子教育培训上的钱就不会这么计较。而且,在工资收入以外,如果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奖金收入、中彩票的收入、他人馈赠的钱财时,往往会非常“豪爽”的花掉所谓的“意外之财”。

为何商家总是希望你成为会员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书中还专门提到了“付款之痛”。我们如果出门旅行,所有费用在出行前就已经支付,这会让我们在旅途中更加愉悦的享受过程,不必每一次面临付款时的自我挣扎(而这种自我挣扎很可能使我们放弃部分消费项目)。这种心态已经被商家洞察清楚,所以酒店、餐厅、旅行社都鼓励我们在出门前付清款项,甚至愿意给出部分的优惠。

亚马逊、京东、天猫等企业都鼓励顾客付费成为年度会员,因为会员顾客的购物频率往往会变得数倍的密集,以减轻会员付费给我们心理上造成的浪费感。另外,当我们通过支付宝、微信特别是账户余额进行付款时,以及用信用卡付款时,也会显著的降低心理负荷。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让我们在日常消费者陷入“自我欺骗-谬误-错误评估”循环的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禀赋效应等行为经济学原理。有意思的是,书作者还专门谈到了语言修饰对于我们理解、接受商业形态所可能起到的作用,例如,分享经济就是个非常吸引人的积极词汇,让人想到分享这样一种美德——相对应的,如果分享经济这种形态在命名时,会让人一下子就想到这是一种不向劳动者提供全职工作、收益状况也不佳,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平台稳赚不赔的创新产品,显然就只会引发消费者的厌恶。

警惕语言和形式的魔力

我们应当如何避免、修正或者减轻以上所述内容在内的各种估值错误,以减少我们的金钱损失和机会成本损失呢?

书作者归结提出: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相对性的存在,要避免用百分比数值去思考问题,而要用具体金额来衡量商家促销、定价是花招还是所谓的消费者福利;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账户中各类账户的钱都是互通的,如果挥霍其中特定分类账户的钱,也是我们的极大损失,所以包括我们中彩票时的钱,都毫无必要去无谓消耗;

第三,我们在通过电子账户、信用卡付款时,要想到这些支出将使得我们失去购买、获得其他哪些重要的产品、服务、机会的可能;

第四,看到具有诱惑力的功能、产品和价格时,我们应当具有必要的质疑精神。相当多数的产品在广告宣传时,从功能到价格都只是噱头罢了,或是根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五,在为所谓的公平贸易、手工制造等名义的产品或服务付出更高价格时,我们要考虑那样的价格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真的公平。另外,我们要警惕语言和形式的魔力。

抱朴藏剑胆

犀利说财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