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35–堑壕战

上篇《战略抉择》里面咱们谈到,英法联军尝试了高加索和波罗的海,发现都不是理想的突破场所,本篇咱们回到主战场,回到克里米亚。

冬天的几个月里克里米亚战场上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双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挖战壕修工事上。法军挖了66公里长的战壕,英军挖了15公里,不是英军不卖力,而是英军阵地大都是石头地挖不动。当然,工事修得最好的还得说是俄国人,天才的托德尔本工程师创造出很多历史上的第一次。从南面而不是北面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恶果显现出来,没有断掉俄军的后路,俄军可以从北部源源不断地把人员和给养送入城里,仗打成了消耗战。俄国人现在可不只是临时匆匆凑合起来的工事,增加了很多暗堡。俄国人挖地几米,把大炮布置在地下,上面用从船上拆下来的上好的木板做顶棚,再覆盖泥土石块,这样联军的重炮都无法击穿它,小炮上去只能敲个坑。大的堡垒比如马拉科夫堡(Malakov) 倾斜的墙体上布满了射击孔,外面也是鹿砦和交错的堑壕,还有石块和土木掩体,里面有教堂和野战医院。

除了加强主要的堡垒阵地本身,俄军在马拉科夫堡阵地外面,又加建了新的阵地圆丘山阵地(Mamelon Vert),在凸角堡外面挖了深沟。圆丘山是一个低矮的圆形小山,俄军在这里修起来一个复杂的工事体系,布满了堑壕鹿砦,守卫的俄军在里面可以相当舒适地生活。这些新建的阵地,都是在法军持续不断的火力打击之下,在二月份和三月份由勘察加团完成的。很多俄军战士就死在外面的工事里,连尸体都没法拉回来,一直留在堑壕里。

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发生,但俄军仍然时不时地在夜里摸出来,袭击堑壕里的英法联军,损失不大但是让堑壕里的英法联军睡不上个安稳觉。当然法国人也没闲着,派祖瓦步兵突袭俄军阵地,也不是为了占领而是打击俄军士气。干这个活儿祖瓦步兵倒是适合,他们是当时世界上最擅长徒手搏斗的兵了。2月23到24日那个晚上,他们甚至拿下了一个俄军新建的阵地,然后后撤。

除了小规模骚扰外,俄军也尝试了大规模突袭,一度似乎要把联军从阵地上赶出去。3月22到23日的晚上,俄军对法军阵地发起5,000人规模的突击,两军在夜暗中激战在一起。俄军从侧翼攻击英军阵地,夺取了部分英军防守薄弱的阵地,然后侧击法军。好在法军祖瓦部队顶住了俄军的攻势,随着英国援军上来,联军击退了俄军的进攻。俄军伤亡1,600多人。战后双方商议停火六小时救治伤员掩埋死者,停火期间两边的军官和士兵聊着天互相让着烟,这是双方不多见的和谐场面。

除了这些偶尔出现的小插曲,整个1855年初的前线,攻防战只是名义上的,每天例行公事地放上几炮,这段时间最主要的事儿还是挖战壕。当兵的当然不喜欢当苦工,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对炮击也习以为常。老兵们能通过声音来判断这是什么炮,该采取什么措施躲避,或者无法躲避只能祈祷上帝了。

百无聊赖的当兵的甚至玩起了游戏,一方用刺刀挑起一件衣服,让对方来射击,如果打中了报以一阵欢呼,如果没打上一通嘲笑,听着这样的情形像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0年,两次大战之间最重要的发明是机关枪,让进攻一方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直到飞机和坦克的发明,才让天平再一次倒向进攻一方。

有时候胆大的英军观察哨,夜里悄悄地爬到中间的无人地带,跟俄国人聊天。当兵的也用打牌、听音乐、唱歌、演戏甚至赛马打发时间。

随着春天的到来,联军感到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后方物资大量运来,其中不少是新闻界号召全国人民捐赠的。英军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建起的小屋取代了帐篷,运输工具不但有有马、骡子 、牛拉的大车,还有骆驼,甚至还征用土耳其民工,从巴拉克拉瓦到前沿铺设了一条铁路,彻底改善了英军的补给状况。部队的健康情况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1月份超过3,000人死于疾病和战伤,到4月份这个数字下降到了582人。随着天气转暖,大批游客也前来战场观光,来看看报纸上提到的那些地方。

在战地铺设铁路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动议还要提早到上一年的11月份。随着《泰晤士报》披露前线的糟糕状况,解决前线的供应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阿伯丁政府批了10万英镑的经费,伦敦铁路建筑商塞缪尔·皮托(Samuel Peto)率领一支铁路建设队伍,1855年1月份到达克里米亚,开始了艰苦的建设工作,做苦工的自然主要还是土耳其人。铁路每天差不多能铺设半公里,3月底之前完成了全部10公里长的铁路,从巴拉克拉瓦到英军阵地。

铁路完成的很及时,刚好可以用来运送新到的重炮和臼炮上阵地,赶上预定于4月9日开始的,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新的一轮大规模炮击,这是为发起新的进攻准备的连续10天的炮击。500门法军和英军的大炮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狂轰滥炸,规模差不多是上一年10月份那次炮击的两倍。不但是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炮击,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憋了一冬天的联军将士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发起进攻,尽早结束这场耗死人的战争。

已经有联军的逃兵向俄军做了报告,所以俄军事先知道有这么一场炮击,另外他们自己也可以看到,每天对面都有新的大炮拉上阵地。复活节前夜,俄军开始了战前动员,神父们在全城的教堂里开始祈祷,沙皇送来了圣徒塞尔吉乌斯(St Sergius)的圣像。这个圣像伴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历次征战,伴随着1812年莫斯科的战士。每个俄军的战士都被这神圣的气氛鼓舞着,知道城市的命运就在他们手中,那一年刚好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复活节是同一天。“我们狂热地祈祷,”一个俄国护士写道:“为我们的城市和我们自己。”

午夜城市里各个教堂点亮了烛光,城外联军的战壕里也可以看得到。人们举着蜡烛在街道上游行,划着十字,也有人跪地祈祷。午夜过后下起了雨,没有人离开,他们认为这是上帝的意旨。

早上联军开始发炮,塞瓦斯托波尔全城笼罩在硝烟和晨雾中,城里人完全不知道炮弹来自何方,是来自城外敌军阵地,还是港口外的联军军舰。城里残垣遍地,医生和护士不停地救治伤员,数以千计的伤员,皮罗戈夫带着他的团队连轴转着,一堵炸塌的墙把他们压在下面。

受到最严重打击的还是阵地,阵地上每天都要落下2,000发炮弹,这些遭受打击的阵地中就有那位未来的大文豪,炮兵军官托尔斯泰驻守的第四号阵地。

炮击连续进行了10天,俄军统计有16万发炮弹落在塞瓦斯托波尔,数百间房屋被毁,4,712名士兵和平民伤亡。俄军也用409门炮和57门臼炮发射了88,751发炮弹,但是很快俄军便感到炮弹吃紧,命令下来每两发还击一发。随着俄军反击炮火的减弱,主动权来到联军一边。圆丘堡阵地和五号堡垒几乎被完全摧毁,俄军一面疯狂地抢修工事,一面把部队全部派入地堡,准备迎击联军的进攻,但是进攻并没有到来。联军方面对俄军的勇气和抢修工事的能力感到惊讶,让高层产生意见分歧,这分歧还要说到法国皇帝那次对英国的访问。

拿破仑三世表示要来克里米亚御驾亲征后,克里米亚前线的将领们都表示反对。此拿破仑又不是彼拿破仑,来了除了添乱,还能做什么?你以为名字里有个拿破仑就战神附体了?拉格伦说你们外交部赶紧劝劝,我这儿本来事儿就多,他来了只能添更多麻烦。

于是英国大使考来赶紧请皇帝陛下改变注意,等关键时刻再去,这个时候不妨来俺们英国访问一下,四月份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时间。于是发生了咱们前面提到的4月16日拿破仑三世访问英国的事情。在英国,除了混欧洲皇室圈子外,还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其中也包括了前线采取的策略。

到底是什么策略,让前线将领们产生分歧了呢?请看下篇《夺取刻赤》。

(0)

相关推荐

  • 一战时间线——这场完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却什么也没能结束

    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每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但每次扣下扳机的,都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就是那些人 我们麻木不仁,我们天真无邪 我们是可敬的英雄,也是十恶不赦的罪犯 我们注定成为传奇,也注定在历史中消逝 我们 ...

  • 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为何没有盟友?只能说自作自受!

    克里米亚战争的前奏,要从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开始,在此之前的1798年法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叙利亚,这对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影响是痛并快乐着,毕竟穆斯林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令奥斯曼帝国可以 ...

  • 克里米亚战争,遭盟友背叛列强群殴,俄罗斯“人品”问题出在哪?

    在欧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都有着重要地位.本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这之前已经打了多次仗,到这一次是第九次俄土战争. 势均力敌变成" ...

  • 克里米亚战争 01 – 东方问题

    前些年普大帝策划克里米亚公投,把克里米亚从乌克兰肢解出去并入俄罗斯,让克里米亚这个原本生僻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热门词儿.也确实克里米亚对俄国来说地位十分重要,俄国人也花了大把人力物力经营于此,俄罗斯族还占 ...

  • 克里米亚战争 02 – 英法的态度

    上篇<东方问题>里面咱们提到,俄土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是绕不过去,这两个国家在土耳其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国势可谓是如日中天.工业革命在英 ...

  • 克里米亚战争 03 – 法俄较劲

    上篇<英法的态度>里面咱们提到针对土耳其的"东方问题",英国和法国跟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还打算在其中的圣地问题上做做文章.于是路易·拿破仑· ...

  • 克里米亚战争 04 – 缅希科夫的使命

    上篇<法俄较劲>里面咱们说了法国跟俄国在土耳其较上了劲儿,法国赢了一合,沙皇发誓要扳回来,那么沙皇尼古拉打算怎么做呢? 沙皇尼古拉是个意志坚定的行动派,光耍嘴皮子不是沙皇的风格.尽管知道了 ...

  • 克里米亚战争 05 – 英国人无所作为

    上篇<缅希科夫的使命>里面,咱们说到英国大使馆临时负责的罗斯上校,命令地中海舰队立即派军舰到土耳其海域,为苏丹撑腰.不过当时通往伦敦的电报线路,只铺设到贝尔格莱德,到君士坦丁堡这段还需要其 ...

  • 克里米亚战争06–陷入僵局

    上一篇<英国人迟疑不决>里面,咱们说到俄土谈判令英国人忐忑不安,这谈判桌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回到1853年的3月16日,缅希科夫拿出内斯尔罗德给的第一个锦囊,要求土耳其人在圣地问题 ...

  • 克里米亚战争07–维也纳备忘录

    上篇<陷入僵局>里面咱们说了,几方剑拔弩张,作势谈判破裂就大打出手.沙皇入侵多瑙河口诸公国的消息,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在英国广泛传播,但是阿伯丁首相认为那并不表明就要打仗了.英国驻圣彼得堡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