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玉”玩古玉的高境界
玉的材质虽然坚硬稳定,但入土数千年,在土壤中受到微酸、微硷或潮湿的作用,经年累月,也会慢慢起变化,失去原有的光泽和色彩。
其中本身质地受风化作用,产生组织鬆散,色泽形成泛白,称为「钙化」。
如因组织鬆散,导致外来金属离子渗入,而产生颜色变化,称之为「沁色」。
不论钙化或沁色,古玉出土大都会含有一层薄雾状的灰皮和少许附著物,称为生坑古玉。
盘玉就是要把生坑盘成熟坑,让古玉再现风华。
熟坑温润晶莹
盘玉通常分「武盘」和「文盘」
武盘是手指或棉布用力搓,甚至用毛刷急速搓刷。则玉器磨擦增温,硅酸易生溶解,器表上的泛白灰皮及附著物会逐渐退去,产生油光,整件器物更显得晶莹亮丽。
不过武盘很容易将古器物的皮壳盘掉,而「皮壳」是鑑定古玉器最重要的証据之一。所以笔者比较不认同武盘,除非是新工玉器,或著器物本身有大瑕疵。
有钙化现象的古玉器更是武盘不得,因为很容易将钙化部份毁损掉。刚出土古玉质地组织鬆散,非得小心翼翼,最好先保持一段时日不去动它。
一般「文盘」是戴棉质手套经常以手指轻捏,或以棉布轻抚玉器,假以时日即会晶莹剔透。通常繫绳佩挂也是一种好的文盘。
或于胸前,或于腰际口袋,贴身长期受汗脂体温浸润,衣服磨擦,则玉性逐渐恢复,渗透入玉质裡的金属离子也较易扩散,呈现出颜色来。若将玉器放进一棉质小袋,避免与汗酸直接接触,则效果更佳。
文盘虽比较费时,但盘出来的玉器,油光比较内敛,较有通透感。而且原有的老相特徵,可以减低到限度的破坏。
盘玉本来就是一种培养耐心、静心的修持方法,不急不躁,长期观察玉种的变化,趣味无穷。小件头或残件价钱不贵,亦可当多宝串挂饰,于手提包、手机、匙圈,变化特别快。
除了赏心悦目外,对于古玉鑑赏的敏感度也会有帮助。
春秋玉虎 生坑
汉代握猪,已钙化,但犹能见油光、玻璃光,有一种情况是不能文盘也不能武盘。
如这隻汉朝握猪,出土时全身钙化严重,几乎成为熟石灰块或粉笔状,憷目惊心,实在不敢乱动。
经以棉花棒沾水轻渗后,就置于书柜之上,任凭日光灯、滷素灯照射,数年后竟然自行硬化。偶而以手巾拭拂灰尘,而今油光腻厚,似乎要成为玻璃光了。
动眼不动手,这也算盘玉,姑且称之为「温盘」吧。
玉棕可说是「温盘」的极致。这棕是1949年随一国民党大老流落台湾的,他说是西汉的东西,但应该是年代更远的良诸玉棕。
出土时己经钙化到找不到一丝玉质,脆弱得稍微碰撞即刻鬆垮。
大老把它放置在一特製玻璃柜裡,很像供奉神像似的摆在书柜上,任何人也触摸不得。即使大老过世十几年后都没人敢随便乱动,直至两年前拆建新房,才落入一收藏家手裡。
整件器物己呈暗黄和褐红杂陈的颜色,通体油光包浆,皮壳厚重坚如铁鏽。
强光照射之下,隐然见玉质开窗,是老一辈收藏家所称的难得一见的「脱胎换骨」、「老土大红」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器表上,良诸文化人神兽面纹饰栩栩如生,更添加几分盎然古意。
古玉器入土处若环境不佳,经常看到有水泥土般的硬块附著,称为「水鏽」,抠之不去,非常难看碍眼。
若以利器强势刮除,必定伤及器型。
通常以稀释盐酸泡浸或局部渗浸之,待水鏽软化即很容易清除。惟务必再以清水冲洗乾淨,免得再损及玉质。
晾乾一週后再武盘处理,则玉器很快就会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