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像广东的广东城市:韶关,哪哪都不一样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各个地区省份都有着自己最灿烂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征,长期远离政治重心的广东就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省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广东近乎千年的多元文化与杂糅繁荣的风俗传统。日趋融合的文化发展至今已经被大部分广东人肯定认同,可有一个完全不像广东的城市夹杂在当中犹如异类,它就是广东韶关。韶关在广东简直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它既没有广东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又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打着“广东腔”,俨然一副北方城市的尊容。为什么一个广东的城市却一点也不像广东,连“广东腔”也没有呢?本期就带大家看看这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池——韶关的前尘往事。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公认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而在广东人的眼里他们与湖南江西之间的南岭才是南北分界线,南岭以北的地方都是北方,往下划分也就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带上港澳台才算得上是南方。而本期视频要讲的主角韶关就坐落在南岭的代表性山脉,五岭南麓部分,如同广东的“北大门”一般看管着这片南北之界,多多少少也带上了些所谓的北方气息。
从地图上来看,韶关北接湖南、东临江西,南边和西边分别跟自家的河源、惠州、广州以及清远等市相邻,东西跨度距离186.3公里、南北跨度距离173.4公里,整个韶关市土地面积为1.84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了3468平方公里。不论是地形还是气候上,韶关都非常不像广东。韶关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台地面积只占了20%,少量的河谷和盆地分布在群山峻岭之中,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广东省的第一高峰石坑崆就在韶关境内,位于湘粤两地的交界处,而广东其他城市的地势海拔根本没有韶关这么高,多为盆地和平原,最著名的珠江三角洲就是最大的平原地形,像别的潮汕平原、高要平原、清远平原等等都十分广袤,完全不同于隐于群山之中的韶关。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全境基本上都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每年的降水量丰富,日照时数极为充足,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区分度,就比如秋冬之际,其他省的老百姓都换上了加厚保暖的衣服,广东的许多城市还穿着短袖吃着冰棍,热的想开空调。韶关虽然也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但它并不像广东其他城市一样四季不分,每逢入秋,韶关的草木就已经枯黄脱落,凉风习习,韶关人就会与全国的绝大多数百姓一样增添衣物,有时候遇到寒流影响冬天的韶关还会飘起皑皑白雪,虽然次数不多,但总比很多从未见过雪的广东人要幸福的多。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古老的文明能够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传说当年舜帝南巡奏韶乐,所经之地皆命名为“韶石山”,韶关就一直作为山地存在于世,直到隋唐时期编制地名设置地方政权机关时将山名换做了州的名讳,“韶石山”就此变成了“韶州”,管辖这里的机构被称为了韶州府,这种建制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机关后缀有所更换,但韶州这个地名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以至于现在韶关也有韶州一称。
如果说韶关在地形地势及气候上不像广东是大自然决定非人为改变的,那他们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广东其他地区的差异就得深究到古时朝代更迭带来的移民原因了。从大局观来看,韶关既是两广外出他省的咽喉要道,又是湖南、江西与此连接的唇齿之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要说它是广东的“北大门”,不如说它更像古时中央王朝的“南大门”,基本上所有定都于南方的朝代都十分重视两广地区的发展与控制力,这种大后方如果出了乱子,想跑都没地方跑,只要有叛党乱兵在两广搞事,一出韶关南方王朝必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局面。
两汉以后,每每有地方动乱就会引起大批北方汉族南迁两广,他们可不像统治者们一样看中岭南之地的战略态势,大部分老百姓就图个生活安定、经济富足,两广正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而韶关作为由北入南的中转站,自然就成了北方来客定居岭南的首要选择。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相张九龄就是韶关曲江人,他在去官回乡的路上感受到路途坎坷,便奏明圣上开大庾岭路,后亲自勘察路线、指挥施工,凿出了后世赫赫有名的梅关古道,也凿出了两广地区长江珠江流域的繁荣景象。
从此,韶关以南的地区迎来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大繁荣,许多地方的百姓都移民至此,造成了文化的大糅合,韶关的原住民和外来人口的风俗传统多有同化,后来元朝外族入侵,韶关的老百姓被迫再度南移,下到了珠三角的各个地区,四散于闽、粤各地,逐渐演变为了广东这整个大地区极为丰富的多元化局面。也就是说韶关是广东繁荣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广府文化最初传播的地区。
现在的韶关人相比广东其他城市百姓来讲风俗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像“广东腔”在韶关市区听到的比较少,很多都是白话和客家话,以至于本来地形气候就与广东格格不入的韶关连本地人都变得不像广东人了。不过分明的四季、纵横的古道以及连绵不绝的青山也组成了韶关别具一格的风貌,让广东除了文化多元化外增添了一份地域气候多元化,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