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对于爱的五次对谈,那爱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对谈:
专注的爱
冥想是爱的开花结果,能彻底转化人类的疯狂。
只有“彻底放下”才能让我们学会转变,
因为彻底放下蕴藏着排除万难的巨大力量。
就像死亡的本身就是重生一样!
如果你不再渴望或追寻内心的安全感,就是彻底地放下,也就是最积极的行动了。
爱并不在时间的尽头,如果它不在当下出现,便永远不会出现了。
爱一不见,地狱就在眼前了。地狱的改革,其实只是把地狱装潢一下罢了。
第二次对谈:
爱并不是一个字
宣誓守贞其实一点也不贞洁,因为在誓言底下,渴望依旧存在。
任何形式的抗拒都会形成界分的铜墙铁壁,进而使生活变成战场。
自由就是毫无抗拒地度过此生,有了自由,无论做什么都是贞洁的。
爱不是欲乐。否则其中必有痛苦和恐惧。
爱,性与守贞是一体的,使人堕落的是那份界分感。是思想造成的那份界分感。
因此有毒的是人的念头,而不是爱,守贞或性。
第三对谈:
爱与行动
爱与行动是不可分的,使它们分开的是念头。
行动是爱的一部分,没有爱的行动并没有多大意义。行动也是受到挑战之后的反应,而反应通常来自文化,社会的影响力和传统,因此永远是老朽的。
然而挑战是新的,否则就不会被称为挑战。
只有当面对挑战的反应得当,否则必定产生冲突,并且造成腐败。
挑战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四分五裂的心却把它解释成许许多多的挑战,并且一一加以反应,因此我们的行动才变得矛盾冲突,以至于我们所有的关系都有苦恼和困惑。
挑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必须获得彻底自由。
不是解脱某一问题或束缚,而是所有的问题和束缚都得到解脱。
从古至今这个挑战一直都在等待着我们的接纳,但是不能依照任何文化或社会的局限去诠释。
否定自由就是退化。
如果你不接纳这个挑战,你就只能在依循个人的喜好和倾向而行动,完全受制于某种思想模式。你也是在否定爱,然后行动就成了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调整动作,只能充满着痛苦,绝望和恐惧。
自由就是爱。
自由就是行动。行动不能导致自由。
有爱,恨就停止了。
自由,爱和行动是息息相关的,不能把它们分开。
自由的心才能行动,这样的行动便是爱。
第四次对谈:
“知道”与“看到”
要想了解潜意识和显意识,我们必须探索意识的整个领域,必须完整地看到意识的整个结构。而不把它分成显意识和潜意识。
我们通常把分裂视为自然,其实是我们的观察不全。
我们真正的困难其实是无法做到全观。
就像想要看清一棵树,我们必须和它保持一点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
我们想要看到任何东西的全貌,就必须有自由的空间,但不是念头制造的空间。
而只有处在自由的状态,我们才能看到整体。
知道是个危险的字眼,意味着我们实在以旧有的眼睛在看,根本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所以,以旧有的眼睛看当下的事物什么也看不到。
观察者即是所观之物。
观察者就是那个在做梦,那个在矛盾,那个想认识自己也想被认识的存在......,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放下真相就是自由。只有把所有的真相都放下,而又不抗拒,不暗自渴望自由,才能真正的达到。
不能刻意放下真相,看到真相的本身便是自由。真相只是在你眼前罢了。
重要的是看到整体,而不是看到结构或内容,因为结构就是内容,内容就是结构,两者是相依相生的。因此重要的只是看到而已。
第五次对谈:
爱的教育
思想无法穿透人际关系的问题。
思想也不可能创新,只有冥想才能打开那扇通往恒新的门。
冥想是看到整体。它能飞越所有的已知。
人类的解脱只有一种,从已知中解脱。
美和爱就在这份自由之中。
爱的教育应该意味着打开我们觉知的大门,使我们通往人生的巨大活动。它应该帮助我们学习活得快乐,自由,无嗔恨,充满着美。
然而现代的教育使我们盲目,我们愈来愈懂得彼此的竞争。正确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使我们的心从局限中解放。
只有如此,爱才会出现,从爱出发的行动一定能带来真诚的人际关系。
总结:
克里希那穆提说的爱到底是什么?
爱绝不是欲求,绝不是享乐,也绝不是思想组成的部分。
爱是彻底放下后的彻底自由,
爱也是自由的心和行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