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背后的道理,家长不可不知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现在三胎都放开了,二胎家庭也有很多。估计今后那些不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会面临一个孩子们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
其实,我的本意并非想探讨这个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相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来揭示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道理。
假设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男孩是老大,女孩是老二。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哥哥老是欺负妹妹,甚至会打妹妹。
作为家长,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我知道,家长会给哥哥讲道理,让他知道自己作为哥哥,应该让着妹妹,要保护妹妹,而不是欺负妹妹。
然而,尽管你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无奈,也许是哥哥不懂事,或者妹妹太任性,哥哥欺负妹妹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还是经常会打妹妹。
在劝导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家长估计会遵循先礼后兵的原则,如果再看到哥哥打妹妹,就要对哥哥进行惩罚。
问题来了,家长要怎样惩罚哥哥呢?
我的意思是说,家长是对哥哥严厉惩罚,比如也打他一顿,或者一个月不给零花钱;还是选择轻微的惩罚,比如用严厉的目光瞪他一眼,或者批评他几句。
估计家长会说,那可能会根据心情,或者根据哥哥打妹妹的严重程度来确定惩罚的程度吧。
假设,家长对哥哥打妹妹采取了严厉的惩罚,很显然,哥哥因为害怕,以后更能控制住在家长面前打妹妹的冲动。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一个人采取或者放弃一个行为,都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既有外部的——外部理由,比如怕惩罚,怕威胁,也包括得到奖赏;也有内部理由,比如自己的观念、想法、认知等。
心理学家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外部理由足够充分时,人们便很少或不再寻找内部理由。这就像撬动一个东西,外部力量足够的时候,便不需要内部力量参与了。
在这里,哥哥不打妹妹这个行为的原因是家长的严厉惩罚,对哥哥来说,这个外部理由足够充分。
因为外部力量足够强大,导致哥哥不再向内(观念、想法)寻求不打妹妹的理由了。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哥哥内心想打妹妹的观念不会发生变化,只是迫于家长给予的外部压力才不打妹妹了,也就是说,家长看不到的时候,哥哥还会打妹妹。
当然,你也可以说,家长打了哥哥,导致哥哥把愤怒又转嫁到了妹妹身上,他只是不在父母面前打妹妹了。
这是严厉惩罚带来的后果——只是表面的顺从。
现在,我们再来看家长用轻微惩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当哥哥再打妹妹时,家长用严厉的目光,或者批评来制止哥哥的行为。此时,一般来说,哥哥也意识到了自己打妹妹是家长不允许的,正常情况下,他也会停止打妹妹的行为。
现在我们继续来分析,因为惩罚轻微,在哥哥看来,他不打妹妹的外部理由并不充分。这个时候,他就会在“不打妹妹”这个行为出现之后,再去寻找内部理由。
寻找内部理由,又意味着是什么呢?
哥哥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打妹妹了呢?难道仅仅是家长不让我打妹妹吗?好像不完全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寻找内部原因的过程中,哥哥就会逐渐意识到,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想打妹妹,或者,打妹妹这件事也并不那么好玩。
这个时候,他内心的观念开始改变,准确点说,是他的价值观开始向家长期望的好的方向转变。
所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惩罚越严厉,家长期待的内在价值观越难建立起来。
尽管真实的情形不这么简单,也许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是,基本原则就是这样的。
并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认知失调的实验,也已经证明了外部理由与内部理由之间的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以上啰嗦这么多,想必家长们应该能够明白我想说什么了。
如果把“打妹妹”换作是“不爱学习”,家长因为孩子不爱学习而严厉惩罚孩子,那么,可以想见,孩子可能很难建立起喜欢学习的观念,顶多是在家长面前表现出好像愿意学习的样子。
其他好品质的形成也大抵如此吧,所以,那些信奉严厉惩罚才能见效的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你以为的严厉惩罚之后的效果,不过是孩子带给你的暂时的假象,或者,在孩子的内心,已经因为严厉惩罚而埋下了隐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