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绿霞的画弥漫着一缕诗情,一丝淡香
王绿霞:1953年生于北京,生于书画世家,天性喜画,先后受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并得到刘凌沧、卢沉、周思聪的具体指导。作品民间色彩浓郁,富有乡土气息,个性独特。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文史馆馆员。
读王绿霞的画,像听一曲《二泉映月》,像品一杯西湖龙井,像回到明清时代苏杭城里被芭蕉绿竹深围的闺阁。多种多样的题材,传达着多种多样的真情与遐想,让人产生多种多样的感受。
她的画,总是弥漫着一缕诗情,一丝淡香,一种红火和一种宁静;她的画绝无大江东去的拍天豪情,但却有一种永远荡漾于心头的淡淡余香。
王绿霞之所以成为一名著名画家,得益于她有一位平凡而伟大、富有卓识远见的父亲王念堂。老人不仅是书法家,而且他将儿女们培养成了一群艺术家,除王绿霞外,大哥王泽深既是画家,又是书画鉴定家,二哥王明明是著名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和北京画院院长,小弟王卫明为著名书法家。
王绿霞的二姐王绿纹回忆说,弟妹打小就参加笔会。1960年六一儿童节,长安街路北的儿童剧院舞台上摆了一溜长桌,一帮服务员笔墨纸砚伺候着。七个小画家为台上的小观众和他们的家长表演画画。这其中有李可染的大公子李庚,时年11岁;有黄永玉一对宝贝儿女,哥哥黑蛮和妹妹黑妮;有吴祖光新凤霞的女儿吴双。
王家去了三个,明明、绿霞和小弟卫明。明明画的是一只威武的雄狮,四岁的卫明画的是一只活泼有趣的小猴子。绿霞那天穿着母亲为她新做的白地红点连衣裙,画的是一群孩子在种树。那年明明8岁,绿霞7岁。
父亲为培养孩子们画画,经常带他们去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等艺术大家家里拜访学习。从此,画画成为王绿霞和哥哥弟弟做完作业必修的功课,并且成为他们后来人生事业的选择。
生活是艺术之源。为了能够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撷取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并将其转化为创作语言,每逢星期天,父亲带他们兄妹去剧场看京戏、木偶戏,去公园参加游园活动,去石景山看炼钢,去农村看农民养猪。父亲让他们把看戏的感受画成画。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们兄妹的作品,代表中国儿童被送到38个国家展出,并多次获奖。王绿霞的《植树》被送到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那年她九岁。
谈到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王绿霞感受颇多。她说,人生的坎坷和艰苦的环境往往会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艺术家的风格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1969年,15岁的王绿霞上山下乡到黑龙江,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中伐木,晚上,等累了一天的工友钻进被窝后,王绿霞就以小皮箱当桌案,给工友们画速写。
她牢记父亲的嘱咐:条件再艰苦,画画不能丢,坚持下去早晚会有用的。她把一摞一摞的画稿寄回北京,父亲再送到王明明的老师周思聪那里,然后,把修改和建议写信一一告知王绿霞。
1973年,《人民中国》记者韩翰报道了王念堂和他的画家儿女们的故事,使王念堂这位老人和他那群书画家的儿女们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记者和诗人的韩翰,1972年在南京发现了林散之,1973年又报道了王念堂和他的画家儿女们的故事。无疑成为当代书法史和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